[发明专利]终端控制方法、终端控制系统及存储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1810695130.X | 申请日: | 2018-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655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7 |
发明(设计)人: | 徐红胜;龚道哲;周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珠穆朗玛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M1/725 | 分类号: | H04M1/725;H04M1/663;H04W4/40;H04W4/80;H02J7/00;H02J50/10;H02J50/90;H02J5/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国新南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74 | 代理人: | 王勇 |
地址: | 北京市通州区经济开发区聚富***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驾驶模式 移动终端 指令 终端控制系统 车载支架 存储介质 来电信息 终端控制 拦截 模式切换操作 移动终端执行 驾驶安全性 策略处理 靠近移动 人工操作 骚扰电话 语音操作 自动生成 自动性能 自动执行 预设 终端 检测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终端控制方法、终端控制系统及存储介质,其中,该方法包括:在检测到车载支架靠近移动终端时,移动终端生成驾驶模式指令;移动终端执行驾驶模式指令并进入驾驶模式,其中,驾驶模式包括根据预设骚扰拦截策略处理来电信息。本发明的移动终端靠近车载支架时,移动终端自动生成驾驶模式指令,并自动执行该驾驶模式指令以进入驾驶模式,因此,不需要人工操作或语音操作,既避免了忘记设置驾驶模式的情况发生,从而提升了切换自动性能,也精简了模式切换操作,从而提升了切换速率。此外,移动终端进入驾驶模式后,自动拦截骚扰来电信息,避免了骚扰电话对驾驶员的影响,从而提升了驾驶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终端控制方法、终端控制系统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移动终端(譬如:手机)可以设置不同的工作模式,并在不同的工作模式下按照不同的方式运行,例如:手机可以设置为飞行模式,在此模式下,手机不能与网络侧进行信息交互,手机还可以设置为会议模式,在此模式下,来电信息或消息会以振动形式或指示灯闪烁形式等方式进行提示。手机还可以设置为驾驶模式,在此模式下,手机可以对来电或接收的消息进行语音播报。
目前,大部分移动终端都具备驾驶模式的设置功能,在驾驶前,将移动终端从当前模式切换至驾驶模式,以便用户在开车过程中更安全、便捷。现有技术中,切换至驾驶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手动操作手机,切换至驾驶模式;2、通过语音识别,切换至驾驶模式。
但是,在方式1中,切换操作缺乏自动性能,因此,用户很容易在驾驶过程中,忘记将移动终端设置为驾驶模式,在方式2中,用户也很容易忘记设置驾驶模式,此外,用户的语音可能存在地方口音等特殊情况,因此,也很容易出现误识别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终端控制方法、终端控制系统及存储介质,以解决切换自动性能差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终端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
在检测到车载支架靠近移动终端时,移动终端生成驾驶模式指令;
移动终端执行驾驶模式指令并进入驾驶模式,其中,驾驶模式包括根据预设骚扰拦截策略处理来电信息。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移动终端内设有无线充电接收线圈,车载支架内设有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在检测到车载支架靠近移动终端时,移动终端生成驾驶模式指令的步骤,包括:
在无线充电发射线圈检测到无线充电接收线圈靠近时,车载支架与移动终端进行无线充电协议握手,并在无线充电协议握手过程中发送烧录于车载支架的无线充电芯片内的身份识别码至移动终端;
移动终端接收身份识别码并验证;
在身份识别码验证通过之后移动终端生成驾驶模式指令,并通过无线充电接收线圈接收无线充电发射线圈传输的电能。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车载支架内设有RFID电子标签;在检测到车载支架靠近移动终端时,移动终端生成驾驶模式指令的步骤,包括:
移动终端获取RFID电子标签发送的载波信号,载波信号包括身份识别信息;
移动终端解调解码载波信号得到身份识别信息;
移动终端判断身份识别信息是否与预设身份验证信息匹配;
当身份识别信息与预设身份验证信息匹配时,移动终端生成驾驶模式指令。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车载支架内设有磁性元件,磁性元件用于产生磁场,移动终端内设有霍尔元件;在检测到车载支架靠近移动终端时,移动终端生成驾驶模式指令的步骤,包括:
霍尔元件检测到靠近磁性元件时,产生第一电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珠穆朗玛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珠穆朗玛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9513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