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浓密机底流浓度、泥层高度、内部矿量软测量装置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693030.3 | 申请日: | 2018-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611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9 |
发明(设计)人: | 何大阔;贾润达;李康;张华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24 | 分类号: | G01N33/24 |
代理公司: | 沈阳东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109 | 代理人: | 刘晓岚 |
地址: | 110819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浓密 机底流 浓度 高度 内部 矿量软 测量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一种浓密机底流浓度、泥层高度、内部矿量软测量装置和方法,属于选冶领域,包括N个压力传感器、电缆、钢缆、和配重。N个压力传感器用来测量浓密机中不同高度待测试矿浆的压力,按照第N个压力传感器所位于的横向位置确定钢缆在浓密机走行架上的横向吊装位置,根据采集浓密机底流浓度值和N个压力传感器压力数据,拟合建模,用来测量待测试矿浆的浓密机的底流浓度、泥层高度、内部矿量。本发明成本低、安装便捷、不存在射源问题,且维护周期长,维护方便。通过在现场应用,并与离线浓度检测值、泥层高度测量值、入矿量进行对比,说明该发明的测量精度能够满足生产现场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选冶领域,特别涉及浓密机的浓密机底流浓度、泥层高度、内部矿量软测量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矿物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高品位矿石正在逐步减少。业界不得不越来越多地面临从贫、细、杂矿石中回收矿物资源的问题,矿产资源供给面临空前的压力。湿法冶金工艺正具有可处理低品位复杂矿石、生产高效、低排放等优点,在有色金属冶炼领域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浓密机是典型的固液分离设备,广泛应用湿法冶金工艺中,是选矿生产流程中的重要工序,起到了洗涤、浓密矿浆,提高矿浆浓度、并具有一定的调节上游工序生产扰动对下游工序影响的功能。浓密机经过多年的发展,从最开始的无絮凝剂添加,到有絮凝剂添加,再到高效浓密机、深锥浓密机,浓密效果不断提升,但仍然缺乏对浓密机关键变量的检测,更无法准确了解浓密机内部的运行状态,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浓密机底流浓度的检测困难,目前对矿浆浓度检测多采用射线浓度计,由于国家对环保问题越来越看重,射源的申请越来越困难;其次,由于浓密过程机理较为复杂、内部状态不可见等问题,导致缺乏对浓密机内部运行状态的了解,很难检测浓密机泥层高度、内部矿量。浓密机是选矿冶金上的关键设备,但都存在着关键变量无法检测的问题,使浓密机无法达到最佳运行状态。目前对浓密机底流浓度的检测多采用射线浓度计,但射线浓度计存在着射源审批困难、维护困难等缺点。
由于检测手段的缺乏、关键变量无法检测,无法进一步提高浓密机的底流浓度,导致不但不能有效发挥该工序的工艺功能,还会对上下游的生产产生干扰。本发明的浓密机底流浓度、泥层高度、内部矿量软测量方法和装置技术可以实现底流浓度、泥层高度、内部矿量的软测量,且成本低、安装方便、维护量小,既解决了浓密机的关键变量检测问题,还为后续实现浓密机的优化控制奠定基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浓密机存在底流浓度、泥层高度、内部矿量难以检测的问题,通过在浓密机内部安装浓密机软测量装置,利用软测量方法实现浓密机底流浓度、泥层高度、内部矿量的测量,工人可以利用该系统保证浓密机运行安全,同时指导浓密工序生产。该装置与传统放射性浓度计相比,不仅可以实现底流浓度检测,还能测量浓密机内部信息,装置不需要射源,安装便捷,维护方便。
所述浓密机底流浓度、泥层高度、内部矿量软测量装置,包括N个压力传感器、电缆、钢缆、和配重;
N个压力传感器均与电缆相连接,电缆固定在钢缆上,钢缆一端固定在浓密机走行架上,另一端与配重相连接;
N个压力传感器用来测量浓密机中不同高度待测试矿浆的压力,压力传感器数目N≥3,第一个压力传感器在待测试矿浆泥水分界面上,第N个压力传感器位于出矿口,中间N-2个压力传感器平均分布在第一个压力传感器与第N个压力传感器之间;
电缆用于传递压力传感器信号,并且固定在钢缆上,使压力传感器在浓密机转动过程中保持垂直,并使压力传感器按不同高度分布在浓密机内同一垂直位置;
钢缆与配重连接,用于保持在浓密机转动过程中垂直位置不变,按照第N个压力传感器所位于的横向位置确定钢缆在浓密机走行架上的横向吊装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大学,未经东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9303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