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亲水性聚(ω-己内酯)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692054.7 | 申请日: | 2016-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156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5 |
发明(设计)人: | 李战雄;王海朋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G81/00 | 分类号: | C08G81/00;C08G63/91;C08J5/18;C08L87/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周强;陶海锋 |
地址: | 215137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亲水性 内酯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亲水性聚(ω‑己内酯)及其应用,先以氨基醇处理剂与聚(ω‑己内酯)大分子侧基上的羰基反应,在聚酯侧基上引入肟基;再以丁二酸酐与侧肟基中的羟基发生酯化反应,得到羧基化聚(ω‑己内酯);最后以端羟基聚乙二醇与羧基反应,将聚乙二醇接枝到聚(ω‑己内酯)侧链,得到亲水性聚(ω‑己内酯)。与现有改性技术不同,本发明公开的亲水改性聚(ω‑己内酯)材料本体内部也由疏水变成亲水,这特别适合中空纤维等内部有微孔、空腔的材料,而且,本发明提供的改性方法可根据需要得到接枝率很高的改性产物,产品亲水性很高。同时,本发明公开的制备方法反应条件温和、制备工艺简便,可控性强,适合工业化生产。
本发明为发明名称为一种亲水性聚(ω-己内酯)及其制备方法、申请日为2016年4月25日、申请号为2016102609742发明申请的分案申请,属于产品技术部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亲水性聚酯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涉及聚乙二醇接枝聚(ω-己内酯)以及亲水改性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聚(ω-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是由ω-己内酯单体在金属有机化合物(如四苯基锡)催化下开环聚合得到的一类线性脂肪族聚酯,具有优越的生物降解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药物通透性和力学性能,己获得美国FDA的认证,在药物控制释放、生物降解支架、医用缝合线等生物医用领域己有广泛研究和应用。聚(ω-己内酯)(PCL)熔点为59~64℃,玻璃化温度为-60℃。其结构重复单元上有5个非极性亚甲基-CH2-和一个极性酯基-COO-,即-(COOCHCH2CH2CH2CH2CH2-)Pn,这样的结构使得PCL具有很好的柔韧性和加工性,同时这种材料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
然而,在研究和使用过程中发现,聚(ω-己内酯)作为生物材料使用时,由于聚(ω-己内酯)的疏水性强,其大分子主链缺少反应性官能团,因此导致其在生物体中的降解速度仍不理想,这限制了聚(ω-己内酯)在生物医用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克服上述缺点,人们常采用将ω-己内酯单体与其它单体共聚,得到的共聚物中引入亲水性基团而实现聚(ω-己内酯)的官能团化改性,该方法存在的问题是使得制备工艺复杂化,且得到的产物质量控制更难。
因此人们转而使用表面活化和表面亲水改性的方法改善聚(ω-己内酯)产品的亲水性,例如在聚(ω-己内酯)材料表面辐射产生自由基后,以乙烯基单体作为表面改性剂接枝到聚合物表面,从而达到改性的目的。如此改性时,辐射常常造成聚(ω-己内酯)主链断裂或交联,改变这类聚合物的化学结构,有时候甚至是产品质量恶化;而且,表面改性引入亲水性等官能团的方法还存在改性量不足、表面处理层与材料内部和材料本体存在差异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通过化学选择性方法在聚(ω-己内酯)大分子侧基上引入亲水性接枝链,得到接枝改性聚(ω-己内酯)。采用的合成路线简单,反应条件温和且高效,不会破坏聚(ω-己内酯)大分子主链结构,由此可获得聚(ω-己内酯)本体均匀改性的亲水性材料。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亲水性聚(ω-己内酯),其化学结构式如下:
其中:
m为1~1000的整数,n为0~1000的整数,x为1~5的整数,y为100~2000的整数。
聚(ω-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是由ω-己内酯单体在金属有机化合物(如四苯基锡)催化下开环聚合得到的一类线性脂肪族聚酯,聚合物两端存在引发剂结构单元,本发明不限定引发剂种类,聚(ω-己内酯)中的引发剂单元不影响本发明的技术效果。
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亲水性聚(ω-己内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9205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