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设计降雨量的确定方法及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689498.5 | 申请日: | 2018-06-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591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31 |
| 发明(设计)人: | 王俊岭;杨明霞;冯萃敏;姚仁达;张昕喆;李英;李俊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建筑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6F17/18 | 分类号: | G06F17/18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莹;吴欢燕 |
| 地址: | 10004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设计 降雨量 确定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设计降雨量的确定方法及装置,方法包括获取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在每一降雨场次收集的第一类降雨量;确定多个设计降雨量,并基于第一类降雨量获取每一设计降雨量对应的预设时间段内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第一类净收益;基于每一设计降雨量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类净收益,确定每一设计降雨量与对应的第一类净收益之间的拟合曲线,并将拟合曲线上最大的第一类净收益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作为第一目标设计降雨量。本发明实施例从技术经济角度分析,采用年度费用效益分析法,根据第一目标设计降雨量确定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合理规模,在投资额固定时可以达到效益最大化,达到用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产出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雨水利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设计降雨量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资源化、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雨水作为一种极有价值的水资源,收集雨水进行重复利用已成为必然趋势。目前,收集雨水的方法通常是在一个固定区域构建一个雨水收集利用系统,通过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收集雨水。
而建造雨水收集利用系统,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中的蓄水池的造价最高,因此确定蓄水池容积大小对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回收期和经济可行性会产生重要影响。蓄水池容积主要由设计降雨量确定,其中,设计降雨量是指降雨过程中实际能够控制收集到并进行利用的降雨量。在某个区域内,选取至少近30年该区域内的每场降雨事件的降雨量资料,扣除小于等于2mm的降雨事件的降雨量,将日降雨量按雨量由小到大进行排序,统计小于某一降雨量的降雨总量在总降雨量中的比率,此比率(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降雨量即为设计降雨量。例如,A市90%的降雨量在30.1~40mm之间,约为34mm的降雨量,即小于34mm的降雨量占了A市已有降雨数据的90%。因此,34mm即为90%概率下的设计降雨量。若A市75%的降雨量约小于22.8mm,则22.8mm即为75%概率下的设计降雨量。其中,比率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是指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渗透、收集利用、蒸发或蒸腾等方式,某个区域内累计全年得到控制的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100%-全年不受控制的径流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其中,一定区域一定时间段内能够控制并进行收集利用的降雨总量与总降雨量的比值通常记为雨水利用率。一般针对于收集利用这一方式的设计降雨量(本发明为便于描述,以下均简称为设计降雨量)的确定方法通常是:将最大雨水利用率对应的降雨量作为设计降雨量,进而通过确定好的设计降雨量确定蓄水池容积。由于雨水利用率越大,确定的蓄水池容积越大,但是,由于雨水利用率是通过总量确定的,具体到每一降雨场次时,可能会出现某一降雨场次的降雨量远远小于蓄水池能够容纳的降雨量,这将会导致单降雨场次中蓄水池中单位水量的成本变高,影响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净收益,而且会造成资源浪费。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计降雨量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计降雨量的确定方法,包括:
S1,对于预设时间段内预设区域的每一降雨场次,获取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在每一降雨场次收集的第一类降雨量;
S2,确定多个设计降雨量,并基于所述第一类降雨量获取每一设计降雨量对应的所述预设时间段内所述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第一类净收益;
S3,基于每一设计降雨量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类净收益,确定每一设计降雨量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类净收益之间的拟合曲线,并将所述拟合曲线上最大的第一类净收益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作为第一目标设计降雨量。
优选地,S1还包括:
分别获取所述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内不同种类的雨水收集面在每一降雨场次收集的第二类降雨量;
相应地,S2还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建筑大学,未经北京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8949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