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用吸附式转轮的净化空气循环热泵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688220.6 | 申请日: | 2018-06-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591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4 |
| 发明(设计)人: | 王继红;王树刚;张秋晨;张腾飞;吴小舟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F24F5/00 | 分类号: | F24F5/00;F24F3/14;F24F3/16;F24F11/65;F24F11/84;F24F13/30 |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温福雪;侯明远 |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吸附 转轮 净化 空气 循环 系统 | ||
本发明属于暖通空调与空气净化工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采用吸附式转轮的净化空气循环热泵系统,由空气循环热泵系统和转轮净化循环系统构成,主要部件包括涡轮增压器、吸附式转轮、三个换热器、再生器、两个鼓风机和一个轴流风机。该热泵系统将吸附式转轮与空气循环热泵结合,系统冷热源直接来自外界环境空气,将热泵系统的冬季供暖、夏季制冷功能以及吸附式转轮的除湿、空气净化功能集中到一个系统,并在换热器中与转轮再生空气换热,在两个换热器中与送风进行换热,提高了能量利用效率。本发明将供暖、制冷、除湿与空气净化功能集中到一个系统,实现室内空气温度、湿度和污染物浓度的多参数调控,有效降低空调系统的运行能耗、提高系统的经济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暖通空调与空气净化工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采用吸附式转轮的净化空气循环热泵系统。
背景技术
为了有效降低我国北方地区建筑采暖和空调能耗,同时保障雾霾天气下室内环境质量和热舒适性,开发能源利用效率高并兼顾空气净化功能的供暖或制冷系统,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现有的暖通空调系统通常仅能对室内温度、湿度或污染物浓度进行有效的单参数或部分参数调控。若同时实现室内温度、湿度以及污染物浓度等多参数调控,则需由多个子系统组合才能实现。此时,设备成本、占地空间、运行维护、动态调控及系统能效都将受到制约。热泵因其高效、节能的优势受到广泛关注。空气循环热泵[1]以空气作为循环载冷剂,其特点是制热量与热负荷的变化趋势相同,设备紧凑、性能稳定、维护简单、无需考虑除霜,在系统能效、稳定性和经济性方面展现出较大优势。但是,传统的空气循环热泵并不具备对室内湿度和污染物浓度的调控能力。
吸附式转轮除湿是应用较为广泛的固体吸附式除湿技术之一。吸附式转轮除湿,是利用硅胶的亲水性吸附空气中水分,降低空气的湿度。吸附式转轮除湿过程划分为除湿冷却和再生处理两个子过程。在除湿冷却过程中,转轮吸附剂吸附空气中水分并释放热量加热空气,而后热空气经由其他冷却装置降温送至室内。在再生处理过程中,再生空气需加热至所要求的再生温度后,送入吸附式转轮使吸附剂脱附再生。除了具备除湿功能以外,吸附式转轮还能够去除污染物,具备空气净化功能。例如,以硅胶等填充材料为主的转轮,对室内各类挥发性有机气体污染物无选择性,同时对固体颗粒物也具有很好的净化能力[7]。Ni等提出将转轮应用到热泵系统中,将热泵的供热、制冷与转轮除湿进行结合,在能耗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夏军宝提出一种采用转轮进行除湿的空气源热泵系统(专利号:CN106594908A),该系统可实现无霜运行,同时对室内进行加湿或者除湿,但该系统在冬季时制热效果较差,且不能对污染空气进行净化。
因此,为了能够实现室内空气温度、湿度和污染物浓度多参数调控,本发明提出结合吸附式转轮的净化空气循环热泵系统。通过将热泵与吸附式转轮相结合,实现冬季供暖、夏季制冷,同时将空气除湿和污染物净化功能整合到同一个系统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吸附式转轮的净化空气循环热泵系统,将供暖、制冷、除湿与空气净化功能集中到一个系统,实现室内空气温度、湿度和污染物浓度多参数调控,有效降低空调系统运行能耗、提高系统的经济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采用吸附式转轮的净化空气循环热泵系统,主要由空气循环热泵系统和转轮净化循环系统组成;空气循环热泵系统和转轮净化循环系统通过换热器a 1-3、换热器b 1-5和换热器c 1-6之间相互连接成为一套系统;
所述的空气循环热泵系统,主要由涡轮增压器1-1、再生器1-4、换热器b 1-6、鼓风机a 1-7和鼓风机b1-8组成;室外空气从再生器1-4的入口端进入后,在空气循环热泵系统内循环;
再生器1-4的出口端分为三个支路;
第一支路与换热器b 1-6相连,并通过截止阀k15进行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8822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