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线束用阻燃热熔胶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810684087.7 | 申请日: | 2018-06-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744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9 |
| 发明(设计)人: | 嵇存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卓越线束系统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9J177/00 | 分类号: | C09J177/00;C09J123/08;C09J145/00;C09J161/06;C09J11/06;C09J11/04 |
| 代理公司: | 芜湖众汇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8 | 代理人: | 谈志成 |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湖***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线束 阻燃热熔胶 制备 机械性能 阻燃复合材料 萜烯酚醛树脂 汽车零部件 热稳定性能 聚乙烯蜡 粘接性能 综合性能 阻燃性能 聚酰胺 粘接剂 重量份 催化剂 配方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线束用阻燃热熔胶,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聚酰胺20‑35份,EVA树脂15‑25份,萜烯酚醛树脂18‑25份,阻燃复合材料10‑18份,聚乙烯蜡5‑8份,催化剂0.8‑1.3份,粘接剂2‑4份,助剂1.5‑3份。本发明的汽车线束用阻燃热熔胶配方合理,制备后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粘接性能,热稳定性能,机械性能等,综合性能优异,可以用于汽车线束或汽车零部件的制备中,效果较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胶水配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线束用阻燃热熔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热熔胶是一种可塑性的粘合剂,常温呈固体状态,加热融化后能快速粘接。有以下特点:(1)粘接迅速:通常从涂胶到冷却粘牢,只需要几十秒,甚至几秒的时间;(2)粘接范围广:对许多材料,甚至对公认的难粘材料(如聚烯烃!蜡纸!复写纸等)也可以进行粘接,特别是使用热熔胶粘接的接头,可经受105-106次以上的弯曲而不开裂;(3)可反复加热,多次粘接;(4)性能稳定,便于贮存运输;(5)成本低廉:热熔胶没有溶剂消耗,避免了因溶剂的存在,而使被粘物变形!错位和收缩等弊病,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然而,热熔胶也存在一些缺点:主要是阻燃性、耐热性和粘接强度较低,不适宜作为结构胶粘剂使用。由于热熔胶熔体粘度一般较高,对被粘材料的浸润性较差,通常需要加压粘合,以此提高粘接强度;另外,热熔胶在使用时需要专用设备,如涂胶机热熔枪等,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热熔胶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其物理状态随温度改变而改变,而化学特性不变,其无毒无味,属环保型化学产品。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线束用阻燃热熔胶及其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阻燃热熔胶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粘接性能,热稳定性能,机械性能等,综合性能优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汽车线束用阻燃热熔胶,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聚酰胺20-35份,EVA树脂15-25份,萜烯酚醛树脂18-25份,阻燃复合材料10-18份,聚乙烯蜡5-8份,催化剂0.8-1.3份,粘接剂2-4份,助剂1.5-3份;其中,所述阻燃复合材料的制备步骤如下:
(1)按重量份数计,称取3-5份膨胀石墨、1.5-3份纳米硼酸锌、0.4-0.7份纳米氧化铝和2-3.5份多聚磷酸铵混合搅拌均匀,再加入2-4份全氟丁基磺酸钾搅拌混合均匀;
(2)将步骤(1)所得的混合物置于球磨机中研磨4-6h后取出,再将取出的混合物置于真空干燥箱中60-80℃下干燥6-8h,得到阻燃复合材料。
所述粘接剂为增粘树脂TKM-M和硅烷偶联剂的复配物;其中,增粘树脂TKM-M和硅烷偶联剂的质量比为(1.2-2):1。
所述催化剂为甲氧基三甲基硅烷。
所述助剂为抗氧化剂,热稳定剂和紫外线吸收剂的复配物;其中,抗氧化剂,热稳定剂和紫外线吸收剂的质量比为(1-1.5):(1.2-1.8):1。
所述抗氧化剂为抗氧化剂1010,热稳定剂为有机锡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为纳米氧化锌。
上述汽车线束用阻燃热熔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制备方法:
(1)按配方比例,将阻燃复合材料,聚乙烯蜡以及催化剂置于搅拌机中混合搅拌均匀,搅拌机搅拌速率为600-700r/min;
(2)按配方比例,将聚酰胺,EVA树脂,萜烯酚醛树脂,粘接剂和助剂置于搅拌机中混合搅拌均匀,搅拌机搅拌速率为400-500r/min;
(3)将步骤(1)所得的混合物加入到步骤(2)所得的混合物中,然后置于搅拌机中混合搅拌均匀,再通过双螺杆混炼挤出机共混挤出造粒,即为阻燃热熔胶;其中,搅拌机搅拌速率为300-400r/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卓越线束系统有限公司,未经芜湖卓越线束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8408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