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控制slick line加厚油管通径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680784.5 | 申请日: | 2018-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403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8 |
发明(设计)人: | 赵鹏;张建伟;刘绍锋;王伟;刘启忱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13/00 | 分类号: | B23P1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开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114 | 代理人: | 竺明 |
地址: | 2019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控制 slick line 加厚 油管 方法 | ||
一种控制slick line加厚油管通径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生产加厚油管母管;2)对油管母管两端进行加厚,壁厚最大处与壁厚最小处差值不大于0.8mm;3)加厚完成后使用通径棒对加厚端100mm长度内进行通径;4)对满足步骤2)、步骤3)检验要求的加厚油管的两端进行车丝;5)车丝后,按照API SPEC 5B标准对螺纹进行检验;6)对于螺纹检验合格的油管,测量环规台肩与内壁之间的壁厚;7)将接箍拧接到加厚油管的工厂端;8)对带接箍的油管进行全长水压通径。本发明可保证油田现场每根油管通过拧接上扣连成管柱下入油气井内部后的通径,进而可正常进行slick line作业,从而满足油气田特别是海上油气田对完井、修井、测试各环节的作业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管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控制slick line加厚油管通径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用于石油天然气开采的油管是按API SPEC 5CT与API SPEC 5B标准生产制造的。油管下入生产套管内,构成井下油气层与地面的通道,控制原油和天然气的流动。下入油管后,可以在油管内进行一系列完井、修井、测试作业。其中slick line作业是油气田作业特别是海上油气田作业中的最重要的作业方式。
slick line作业是通过控制缠绕在绞车滚筒上的钢丝,利用机械的上提下放和快速震击来达到对井下工具进行操作的目的。例如,利用特殊工具,在地面就可以把某工具仪器投放到井下指定位置等。
slick line作业的风险非常高。井下情况复杂多样,比如油管发生变形、异物阻塞、井筒内结蜡、沙埋等,而且所有这些都无法用肉眼观察,全凭作业经验判断。一旦发生意外,就需要相当的时间和措施予以处理。
基于以上原因,在任何slick line作业工作中,第一个步骤必须为使用合适尺寸的通井规对管柱进行通径。确保井下管柱通畅没有变形、满足作业条件;同时可以将管壁上的蜡、锈垢及岩屑等刮掉,便于后续作业;在目标作业深度,可以录取该深度的钢丝拉力数据,为后续作业提供参考等等。如果不进行通井,贸然下入作业工具,很有可能无法正常完成操作或工具串遇卡,严重地甚至会导致钢丝断裂事故。因此,下通井规进行通径是所有钢丝作业的第一步骤。
根据API SPEC 5CT标准,油管出厂前必须采用通径棒对每根油管进行全长通径检验。同时,根据API SPEC 5CT标准,出厂的油管一端车削外螺纹,另一端车削外螺纹后拧接接箍,即另一端实际为接箍内螺纹。油管由生产厂运输到油田现场后,在井场将每根油管的外螺纹与另一根油管接箍的内螺纹拧接上扣连成管柱后下入油气井内。在进行slick line作业之前,必须下入满足API SPEC 5CT标准要求通径棒外径尺寸的通井规对油气井内的管柱进行通径。
从上述步骤中可以看出,生产厂仅对每根油管单根进行全长通径。而油田是将每根油管通过拧接上扣连成管柱下入油气井内部后再进行通径。
因此,生产厂仅对每根油管单根进行全长通径并通过,不能保证油田将油管连成管柱后通径没有问题。这种情况在加厚油管表现得尤为突出,在生产厂通径过的加厚油管在油田上扣连成管柱后通径不过,无法进行后续的slick line作业,在油田的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slick line加厚油管通径的方法,可以保证油田现场每根油管通过拧接上扣连成管柱下入油气井内部后的通径,进而可以正常进行slickline作业,从而满足了油气田特别是海上油气田对完井、修井、测试各环节的作业要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控制slick line加厚油管通径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1)生产加厚油管母管;
2)对油管母管两端进行加厚,加厚时控制加厚端圆周壁厚极差,壁厚最大处与壁厚最小处差值不大于0.8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8078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