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体灭火房间排风与新风结合的通风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0678249.6 | 申请日: | 2018-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133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02 |
发明(设计)人: | 付浩;张海曦;李华山;刘伟;白玉;李俊杰;刘佳明;李烨;史亚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长庆科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7/08 | 分类号: | F24F7/08;F24F13/02;F24F11/35 |
代理公司: | 西安吉盛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108 | 代理人: | 吴倩倩 |
地址: | 710018 陕西省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风 进气管 出气管 气体灭火房间 新风 电动风阀 新风换气机 通风系统 排风机 新风换气系统 并联设置 交叉设置 通风设施 合并 工程量 风机 风管 三通 节约 投资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气体灭火房间排风与新风结合的通风系统,包括并联设置的新风换气机与排风机,新风换气机内部交叉设置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新风进气管、新风出气管相连,第二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排风出气管、排风进气管相连,排风机两端分别与第二排风进气管、第二排风出气管相连;所述第一排风进气管与第二排风进气管通过三通合并,所述新风出气管、第一排风进气管、第二排风进气管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电动风阀、第二电动风阀和第三电动风阀。通过将气体灭火房间内排风合并到新风换气系统中,减少了独立排风的风管及风机,节约了工程量及投资,增加了房间的利用空间,提高了通风设施的利用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风换气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体灭火房间排风与新风结合的通风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信息化、自动化产业的发展,通信设备的使用大幅增多,在工业生产、社会通讯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相应安置通信设备的通信机房的数量也随之增加。
空气中的微尘颗粒物对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因此通信机房通常设置有除尘装置,并通过新风系统进行正压通风,避免室外及相邻房间颗粒物的入侵。同时电子设备不能遇水,通信机房的消防灭火常采用气体灭火装置。而灭火气体具有明显窒息性,为保证人员安全,通信机房内还要设置灭火气体的强制排风系统。
目前对于设有气体灭火且日常有新风需求的建筑房间,如电子通信机房,会将气体灭火后的强制排风和新风换气系统分开设置。气体灭火系统在火灾时放出大量灭火气体,具有窒息风险,且密度较大,火灾后需要从房间下部进行强制通风排出灭火气体;建筑房间对空气质量或房间内有正压要求时,会设置新风系统补充室内新鲜空气,风量较大时还会设置新风热回收。
目前通风系统的通常设置方式如图1、图2所示,新风换气系统(包括新风机、电动风阀、新风进气管、新风送气管、第一排风进气管、第一排风出气管、新风口、排风口)设置在房间上部新风从室外引入,与排风进行换热后通过新风送气管送入室内,排风排出室外;气体灭火排风系统(排风机、第二排风进气管、第二排风出气管、排风口)设置在房间下部,通过排风机将灭火气体排出室外。气体灭火排风系统日常处于关闭状态,只有在气体灭火后才临时启用;而新风系统日常运行,在火灾发生时处于关闭状态;两者在运行时间上是互补的,但分开设置导致了风管系统的重复设置和日常闲置以及风机出力的浪费。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气体灭火房间排风与新风结合的通风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一是通过将气体灭火排风管与新风换气回风管合并设置,减少了通风系统风管及风口数量,降低了排风机型号,节约了工程量及投资;目的二是增加了房间的利用空间,提高了通风设施的利用率。
为此,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气体灭火房间排风与新风结合的通风系统,包括新风换气机与排风机,所述新风换气机与排风机并联设置,新风换气机内部交叉设置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新风进气管、新风出气管相连,第二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排风出气管、排风进气管相连,排风机两端分别与第二排风进气管、第二排风出气管相连;所述第一排风进气管与第二排风进气管通过三通合并,所述新风出气管、第一排风进气管、第二排风进气管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电动风阀、第二电动风阀和第三电动风阀。
所述第一排风出气管、第二排风出气管的内端分别连接新风换气机的第二通道出口、排风机出口,第一排风出气管、第二排风出气管的外端连接室外空气;新风进气管内端连接新风换气机第一通道入口,新风进气管外端连接室外空气;所述新风出气管、排风进气管分别通过新风口、排风口与室内空气连通。
所述新风换气机的第一通道在新风出气管接口处设置有第一通风机,第二通道在第二排风出气管连接处设置有第二通风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长庆科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西安长庆科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7824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