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户常住区域相似度判断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669658.X | 申请日: | 2018-06-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504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7 |
| 发明(设计)人: | 王雨晴;谢洪涛;万锋;刘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西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W4/029 | 分类号: | H04W4/029;G06K9/6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亿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8 | 代理人: | 尹红敏 |
| 地址: | 330024***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户 常住 区域 相似 判断 方法 装置 设备 介质 | ||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户常住区域相似度判断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包括获取待对比用户在预设时段内所附着的基站信息;根据基站信息确定待对比用户的常驻区域;利用动态时间规整DTW方法根据常驻区域确定任意两个待对比用户的常住区域相似度。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常住区域相似度判断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能够快速、准确地判断出任意两个不同用户之间的常驻区域相似度,解决了现有技术无法对常驻区域数量不同的用户进行常驻区域相似度的对比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户常住区域相似度判断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背景技术
在移动通信领域中,同一用户的位置轨迹的计算结果和不同用户的常住区域相似度的计算结果是否精确,会对运营商进一步的业务应用如位置服务、客户画像、客户营销等造成较大影响。
一般情况下,不同用户的常住区域相似度是基于对同一用户的位置轨迹的计算结果计算得到的。而现有的同一用户的位置轨迹的计算方法是根据基站的位置数据进行计算的。基站的位置数据主要包括用户附着基站的编号、经度、纬度,进入基站的时间和离开基站的时间,以及基站的名称和基站的类型。
但是,现有的对用户的位置轨迹的计算方法具有如下缺点:
在分析驻留基站和驻留时间时,由于用户的手机制式不同,导致用户在通话及上网时选择的基站不同,不同的基站的基站类型可能不同(例如2G或4G基站),现有的分析驻留基站和驻留时间的方法中未对2G和4G基站进行区分,由于用户在通话及上网时选择的基站的主观性比较强,随机性较大,不同基站类型的切换频率也不同,导致得到的结果误差较大。
在对用户频繁活动的精确位置进行识别时,现有技术是基于用户基站的位置数据识别精确位置,即把用户附着的基站作为用户的精确位置。但是,基站一般是扇形覆盖的,覆盖半径在一公里左右,这导致对于用户的精确位置的识别较模糊。
在对用户活动区域进行识别时,由于不同用户的出行习惯、出行时间和移动轨迹都是不一样的,而现有技术基于基站的位置数据、基站经纬度的地图对应以及时间维度,综合评估用户的活动区域时,未考虑用户个体化差异,导致对用户活动区域识别结果不准确。
在对不同用户的常驻区域相似度进行计算时,由于不同用户的活动区域个数可能不同,现有的通过距离计算相似度的方法,无法判断出具有不同个数的活动区域的用户的常住区域的相似度。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对不同用户的常住区域的相似度进行计算时,由于基站位置是区域范围,并且用户切换基站的频繁程度、以及每个用户的停留、运动轨迹、基站类型和时间等因素的差异,导致通过基站的位置数据识别用户的位置轨迹时具有误差较大的问题,以及对不同用户的常住区域的相似度的计算准确性较低或者无法进行相似度判断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户常住区域相似度判断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能够快速、准确地判断出任意两个不同用户之间的常驻区域相似度,解决了现有技术无法对常驻区域数量不同的用户进行常驻区域相似度的对比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户常住区域相似度判断方法,方法包括:
获取待对比用户在预设时段内所附着的基站信息;
根据基站信息确定待对比用户的常驻区域;
利用动态时间规整DTW方法根据常驻区域确定任意两个待对比用户的常住区域相似度。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户常住区域相似度判断装置,装置包括:
数据获取模块,其配置为获取待对比用户在预设时段内所附着的基站信息;
第一处理模块,其配置为根据基站信息确定待对比用户的常驻区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西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西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6965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