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的减震器在审
| 申请号: | 201810665107.6 | 申请日: | 2018-06-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614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1 |
| 发明(设计)人: | 张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燕 |
| 主分类号: | F16F13/00 | 分类号: | F16F13/00;F16F9/32;F16F9/36;F16F9/58 |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夏成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3 | 代理人: | 李红波 |
| 地址: | 225000 江苏省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器体 活塞杆 缸体 减震器 缓冲弹簧 固定座 连接座 支撑杆 套筒 器体内腔 外表面套 缓冲柱 降低器 上圆环 下圆环 震动力 缓冲 内腔 套杆 体内 震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的减震器,包括器体,器体内腔的一侧安装有连接座,连接座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缸体,缸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活塞杆,且活塞杆的外表面套接有缓冲弹簧,器体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第一基座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支撑杆的一侧与上圆环接头固定连接,第二基座的内腔分别固定连接有套筒和缓冲柱,套筒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套杆,第二基座的一侧与固定座固定连接,固定座的一侧与下圆环接头固定连接。本发明通过设置缸体、活塞杆与缓冲弹簧的配合使用,可以在器体出现震动时,起到缓冲的作用,降低器体内受到的震动力,让器体在使用时可以更加稳定,有效的提高了器体的实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减震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效的减震器。
背景技术
减震器主要用来抑制弹簧吸震后反弹时的震荡及来自路面的冲击,在经过不平路面时,虽然吸震弹簧可以过滤路面的震动,但弹簧自身还会有往复运动,而减震器就是用来抑制这种弹簧跳跃的,减震器太软,车身就会上下跳跃,减震器太硬就会带来太大的阻力,妨碍弹簧正常工作,在关于悬挂系统的改装过程中,硬的减震器要与硬的弹簧相搭配,而弹簧的硬度又与车重息息相关,因此较重的车一般采用较硬的减震器。
目前,市场上现有的减震器在使用时,不仅结构复杂,而且对车体的减震效果不够好,导致在车体的行驶过程中,容易让减震器受到局限,超出减震器的负荷,影响减震器的使用寿命,无法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的减震器,具备高效减震的优点,解决了在使用过程中减震效果不能达到让使用者满意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效的减震器,包括器体,所述器体内腔的一侧安装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缸体,所述缸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活塞杆,且活塞杆的外表面套接有缓冲弹簧,所述器体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所述第一基座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一侧与上圆环接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基座的内腔分别固定连接有套筒和缓冲柱,所述套筒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套杆,所述第二基座的一侧与固定座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座的一侧与下圆环接头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座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一侧与缓冲座固定连接,所述缓冲座的内腔设有通孔,且通孔的大小与缸体的大小相适配。
优选的,所述第一基座的内壁与连接杆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侧与限位座固定连接,所述限位座的内腔设有限位块,且限位块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螺栓。
优选的,所述器体内腔的顶部和底部均设有缓冲层。
优选的,所述套筒和套杆的数量均为两个,且套杆的位置与连接座的位置相对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通过设置缸体、活塞杆与缓冲弹簧的配合使用,可以在器体出现震动时,起到缓冲的作用,降低器体内受到的震动力,让器体在使用时可以更加稳定,有效的提高了器体的实用性,通过缓冲柱、套筒与套杆的配合使用,可以起到辅助缓冲的作用,减少器体受到的压力,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器体的承受力,大大延长器体的使用寿命。
2、本发明通过缓冲层可以减少器体在受到震动时承受的压力,从而可以起到保护器体的作用,可以有效延长器体的使用寿命,通过限位座、螺栓、限位块和连接杆的配合使用,可以限位活塞杆的作用,起到辅助缓冲活塞杆的作用,防止活塞杆受到的压力过大,影响器体的实用性,在使用过程中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连接座俯视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燕,未经张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6510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