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铝或铝合金金属纳米注塑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663565.6 | 申请日: | 2018-06-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4356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1 |
| 发明(设计)人: | 白林森;梁莲芝 | 申请(专利权)人: | 陆丰市比德能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9C45/14 | 分类号: | B29C45/14;C22F1/04;C22F1/02;C25F3/04;C25D11/08;C25D11/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7 | 代理人: | 饶富春 |
| 地址: | 5165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铝合金 金属 纳米 注塑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铝或铝合金金属纳米注塑的方法,主要有机械抛光、化学除油、表面涂覆耐腐蚀涂层、激光刻凹槽、电化学腐蚀、冷冻干燥、化学腐蚀、热处理、纳米注塑等步骤,其中热处理不但能够有效除去金属表面的保护涂层,还能同时去除孔道内的水分,孔道内的水分低于30mg/msupgt;2/supgt;,纳米注塑树脂与金属基材剥离强度均匀、结合力稳定,波动性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属表面处理领域,涉及一种铝和铝合金表面处理方法,以获得一种高孔密度铝或铝合金金属基材,以及在金属表面纳米注塑的方法。
背景技术
日本大成塑料(Taiseiplas)株式会社于2002年发明了纳米成型技术(NMT),该技术是将金属与塑料一体化的纳米成型技术,可将金属与树脂一体化成型,被广泛用于薄轻、便携的移动电子产品的外壳上,如电脑终端、移动手机。
现在技术中,NMT的处理工序包括如下所示的流程:将需要结合的金属进行碱液处理、酸处理、酯氨酸弱酸处理、再用水清洗干净后进行干燥、注塑。经处理后的金属表面,就会在金属表面形成无数的孔径约为20nm微孔,也就是说,可以认为是在通过处理后的金属表面上形成了很多微小的凹凸结构,注射的树脂进入这些凹凸结构中,产生锚定效果。其中酸处理和脂氨酸弱酸处理步骤为最关键的两步,其中酸处理的主要目的为:(a)除去金属表面多余的碱液;(b)在金属表面上形成大量腐蚀孔,该腐蚀孔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酸和金属的腐蚀反应,其孔的形成完全依赖于金属基材的组成相和杂质相,由于金属表面的组成相和杂质相对酸的腐蚀速率不同,直接导致金属表面的腐蚀孔,腐蚀孔分布杂乱、无序,孔道深度不一,完全无序状态;因此会导致在纳米注塑过程中导致金属表面的树脂成不均匀,不稳定,孔大且深的地方胶黏性好,孔小且浅的地方胶黏性差,最终导致其力学性能、耐疲劳性、冲击韧性、良好的耐热性和成型加工性能存在较为明显的缺陷,其次,腐蚀后的孔为纳米级,并非肉眼可见,在纳米注塑时,树脂很难进入纳米孔道,造成金属与树脂的结合力下降。
其次,如本申请人无锡市恒利弘实业有限公司的CN201711254332专利,发明名称:一种高结合力铝或铝合金表面纳米注塑成型的方法,该方法中使用多次腐蚀,预腐蚀能改善表面状态,决定着腐蚀坑的密度和分布,而直流通电腐蚀可在金属表面形成具有一定长度和孔径的微米-纳米腐蚀孔;直流通电二次腐蚀进一步对孔内壁进行腐蚀,形成无序的纳米内壁孔,多次腐蚀后,形成的孔道肉眼可见,孔道彼此贯通,孔壁相连,腐蚀孔越多,孔道孔径越适中,对结合力至关重要,但获得的微米级孔是完全无序的,最终导致其剥离强度限制为250-290kgf/cm2范围内,剥离强度有待提高,其次CN201711256603A专利,发明名称一种金属表面纳米注塑成型的方法,通过制备模板法制备有序的微米级孔:具体步骤(1)使用磨光、抛光、滚光、喷砂或抛丸中的一种处理方法除去金属表面纳米级的天然氧化层;(2)将经过处理的金属浸泡于碱金属清洗液中清洗;(3)纯水水洗,干燥处理;(4)在金属基材表面覆盖金属Ni、Cr、Cu或其合金耐腐蚀金属模板,该金属模板分为空白区域和金属区域;(5)向步骤(4)中金属模板的基材表面物理溅射耐腐蚀金属;(6)取下耐腐蚀金属模板,将经过物理溅射处理后的金属基板浸入酸腐蚀液中,对基材进行多次腐蚀,腐蚀出均匀分布的微米级腐蚀孔,纯水水洗,其中腐蚀次数≥1;(7)将腐蚀后的金属基材浸泡于主要含有脂氨酸的弱酸溶液中,在均匀分布的微米级腐蚀孔道内表面形成20-80nm的纳米孔,然后纯水水洗、干燥处理;(8)对基材进行纳米注塑,使树脂通过注塑渗入孔道内。虽然获得了有序的微米级孔,但仍然面临以下问题:(1)耐腐蚀溅射金属无法有效的脱除,会影响结合力和后期稳定性;(2)模板制备难度大,设备成本较高;(3)工序繁琐,限制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陆丰市比德能源有限公司,未经陆丰市比德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6356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注塑方法及摄像模组
- 下一篇:一种注塑件注塑取件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