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苎麻的Bn-miR12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661829.4 | 申请日: | 2018-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232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8 |
发明(设计)人: | 陈坤梅;朱爱国;喻春明;熊和平;陈继康;高钢;陈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5/113 | 分类号: | C12N15/113;C12N15/11;A01H5/00;A01H6/84 |
代理公司: | 长沙永星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3001 | 代理人: | 周咏 |
地址: | 410205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苎麻 bn mir12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苎麻的Bn‑miR12及其应用,该Bn‑miR12核苷酸序列如序列1所示;其前体序列Bn‑MIR12的核苷酸序列如序列2所示;编码前体序列Bn‑MIR12的DNA序列如序列3所示;苎麻的Bn‑miR12调控的靶基因comp44118_c0如序列4所示。本发明这种苎麻的Bn‑miR12的上调表达,可使其靶基因comp44118_c0表达下调,从而影响生长素响应因子6的合成,达到促进镉吸收的作用,在镉超富集苎麻品种培育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苎麻的Bn-miR12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镉是生物毒性最强的重金属元素,其不仅影响土壤生态结构和功能,而且会抑制作物的生长发育,降低产量和品质,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各种疾病,最终危害人体健康。我国受镉污染耕地面积近1.33万公顷,污染范围涉及11个省25个地区,且污染程度有逐年加重的趋势。通过种植能吸收镉的作物,降低土壤中镉的含量,是目前处理镉污染土壤最为经济和有效的方法。
苎麻是古老的天然纤维作物,也是我国的特色作物,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均占世界的90%以上。苎麻对镉具有高耐高吸收作用,其具有适应能力强、生长迅速、繁殖能力强、根系发达、生物产量大等优点,在很多方面弥补了现有超积累植物植株矮小、生长速度慢、受气候影响大、很难实现实际应用价值等不足,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是修复镉污染土壤的理想植物。目前,有关于筛选不同品种的苎麻来提高苎麻对镉的吸收,如专利201110025715.9中通过苎麻品种筛选方法,将苎麻品种分为高耐低吸收型、高耐高吸收型、低耐低吸收型和低耐高吸收型,指导麻农对不同镉污染程度的土壤种植不同的品种。还有加入一些药剂,与苎麻协同作用,从而提高苎麻对镉的吸收,如专利201410718494.7中,在种植苎麻过程中,施加生物可降螯合剂EDDS,从而提高苎麻对镉的吸收。
microRNA(miRNA)是一类内源性的、19-24个碱基长度的小分子非编码RNA,其通过碱基互补调控靶基因的表达,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及多种非生物与生物胁迫。但是目前提高苎麻对镉的吸收方法,都是辅助性的提高,未涉及到苎麻吸镉分子机制理论的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苎麻的Bn-miR12及其应用,可控制该基因的上调表达,提高苎麻对镉的吸收。
本发明这种苎麻的Bn-miR12,其核苷酸序列如序列1所示。
所述苎麻的Bn-miR12的前体序列Bn-MIR12,其核苷酸序列如序列2所示。
编码所述前体Bn-MIR12的DNA序列,其核苷酸序列如序列3所示。
所述苎麻的Bn-miR12调控的靶基因comp44118_c0,其核苷酸序列如序列4所示。
所述的苎麻的Bn-miR12在提高苎麻对镉吸收中的应用。
所述的苎麻的Bn-miR12在培育镉超富集苎麻品种中的应用。
其中Bn-miR12中Bn为苎麻的拉丁文Boehmeria nivea的简写,miR代表miRNA。
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首次从苎麻中筛选的到一种新的miRNA(Bn-miR12)及其前体Bn-MIR12,该Bn-miR12可调控靶基因comp44118_c0的表达,该靶基因编码了生长素响应因子6(Auxin response factor6,ARF6),而ARF6与重金属离子结合有关。本发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办法验证了在正常和镉胁迫条件下Bn-miR12在苎麻中的表达差异,得出苎麻植株吸镉量与Bn-miR12表达量呈正比关系的结论,证明本发明Bn-miR12的上调表达可以促进苎麻对镉的吸收,且得出了Bn-miR12与其靶基因comp44118_c0的表达量呈反比关系的结论,证明Bn-miR12通过调节其靶基因的表达来调控苎麻吸镉量。本发明在镉超富集苎麻品种培育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6182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