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木制品用改性聚氨酯涂料在审
申请号: | 201810660003.6 | 申请日: | 2018-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744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9 |
发明(设计)人: | 刘维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阜南县创发工艺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D175/04 | 分类号: | C09D175/04;C09D7/62;C09D7/63;C09D7/65 |
代理公司: | 合肥广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9 | 代理人: | 宋宇晴 |
地址: | 2363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性聚氨酯涂料 木制品 附着力 聚氨酯涂料 木制品涂料 无机改性剂 包覆处理 产业领域 过程操作 力学性能 耐高温性 漆膜光亮 有效方式 综合性能 成膜性 聚氨酯 耐水性 底衬 改性 制备 | ||
本发明涉及木制品涂料处理产业领域,公开了一种木制品用改性聚氨酯涂料,利用无机改性剂对聚氨酯进行改性,包覆处理后制备得到的改性聚氨酯涂料可耐230℃以上的高温,成膜性好,漆膜光亮,力学性能也得到提高,在多种材质的底衬上附着力好,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实现提高木制品用聚氨酯涂料耐高温性、耐水性等综合性能的一种有效方式,过程操作简单,效率高,具有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维持寿命长等优点,是一种极为值得推广使用的技术方案。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木制品涂料处理产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木制品用改性聚氨酯涂料。
背景技术
木材是能够次级生长的植物,如乔木和灌木,所形成的木质化组织。这些植物在初生生长结束后,根茎中的维管形成层开始活动,向外发展出韧皮,向内发展出木材。木材是维管形成层向内的发展出植物组织的统称,包括木质部和薄壁射线。木材对于人类生活起着很大的支持作用。根据木材不同的性质特征,人们将它们用于不同途径。
以各种木材为原料,加工成形态功能不一的木制品,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
木制品涂料的开发利用规模也与日俱增。水性聚氨酯涂料作为一种环保型涂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具有耐低温、柔韧性好、耐磨性好、粘结强度大等优点。但也有耐高温性不佳,耐水性差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木制品用改性聚氨酯涂料,包覆处理后制备得到的改性聚氨酯涂料可耐230℃以上的高温,成膜性好,漆膜光亮,力学性能也得到提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木制品用改性聚氨酯涂料,按照重量份计由以下成分制成:水性聚氨酯乳液80-90份、聚甲基丙烯酸甲酯13-15份、聚乙烯醇 10-12份、羧甲基纤维素1.5-2.0份、硝酸铵1.1-1.4份、二硝酰胺铵1.7-1.8份、丙二醇丁醚2-3份、硅烷偶联剂KH550 1.5-2.0份、混合溶剂20-25份、消泡剂0.2-0.3份、流平剂0.1-0.2份、丙酮30-40份。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水性聚氨酯乳液固含量为46-48%。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混合溶剂由25℃下的氯化钾饱和溶液和乙醇按照质量比为1.0-1.2:3-4的比例混合得到的。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硝酸铵和二硝酰胺铵在使用前进行预处理,过程为:将硅烷偶联剂KH550溶解于混合溶剂中,搅拌溶解完全后,加入硝酸铵,在15-20℃下吸湿4-6小时,然后升温至25-30℃,加入二硝酰胺铵,继续吸湿3-4小时,得到预处理改性剂。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描述,将制备得到的预处理改性剂添加到水性聚氨酯乳液中进行升温改性处理,改性温度为86-90℃,持续回流反应2-3小时。
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为了解决现有木制品用聚氨酯涂料性能不足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木制品用改性聚氨酯涂料,利用无机改性剂对聚氨酯进行改性,包覆处理后制备得到的改性聚氨酯涂料可耐230℃以上的高温,成膜性好,漆膜光亮,力学性能也得到提高,在多种材质的底衬上附着力好,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实现提高木制品用聚氨酯涂料耐高温性、耐水性等综合性能的一种有效方式,过程操作简单,效率高,具有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维持寿命长等优点,是一种极为值得推广使用的技术方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阜南县创发工艺品有限公司,未经阜南县创发工艺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6000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