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指示功率余量报告的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658454.6 | 申请日: | 2016-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1097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5 |
发明(设计)人: | 杨育波;罗超;刘铮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24/10 | 分类号: | H04W24/10;H04W52/36;H04W72/12;H04W74/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29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功率余量报告 基站发送 上行传输能力 随机接入过程 方法和装置 调度配置 调度信息 功率控制 频率资源 上行带宽 上行发送 信道分配 指示功率 终端设备 信息段 基站 承载 |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确定频率资源的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终端设备(UE)先确定功率余量报告,该UE随后在随机接入过程中向基站发送该功率余量报告(PHR),其中该功率余量报告可以通过UE向基站发送的第三条消息(Message 3)的相关信息段来承载。本发明提供的方案可以使得基站能够及时为UE进行本次上行发送数据时进行调度配置获取依据,从而更准确的为UE配置功率控制和调度信息,避免将超过UE上行传输能力的信道分配给UE从而造成上行带宽的浪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指示功率余量报告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将互联网的用户端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使得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可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这样的通信方式也被称为机器间通信(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简称MTC),其中,通信的节点称为MTC终端。典型的物联网应用场景有智能抄表、智能家居等。由于物联网需要应用在多种场景中,比如从室外到室内,从地上到地下,因而对物联网的设计提出了很多特殊的要求:例如覆盖增强、支持大量低速率设备、低成本和低能耗等。为了能够满足这些特殊的需求,在3GPP GERAN第62次会议上通过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来研究在蜂窝网络中支持极低复杂度和低成本的物联网的方法。窄带物联网(narrowband IoT,NB-IoT)方案因其较低的成本和突出的覆盖增强能力在3GPP RAN第69次会议上获得通过,在R13版本完成标准化工作。
在现有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通信系统中,终端设备(userequipment,UE)与基站(eNodeB)之间频繁通信,终端设备会周期性地向基站上报功率余量报告,基站根据终端设备上报的功率余量报告为重要依据进行功率控制和调度。但在NB-IoT系统中,由于终端设备业务较少,如果重用现有LTE中对于功率余量报告的传送机制,那么基站无法获取终端设备当次进行的上行数据传输的功率余量报告(power headroomreport,RHR),也就无法对本次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发送进行调度和功率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指示功率余量报告的方法及装置,解决NB-IoT系统中的基站不能及时获知终端设备的功率余量报告,从而造成不能精确的对终端设备配置调度信息或功率控制信息。
一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指示功率余量报告(PHR)的方法,该方法主要用于窄带物联网(NB-IoT)系统,方法包括,终端设备(UE)先确定功率余量报告,该UE随后在随机接入过程中向基站发送该功率余量报告(PHR),其中该功率余量报告可以通过UE向基站发送的消息上(第一消息)的相关信息段来承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UE在通过随机接入过程的第三条消息(message 3)承载PHR,该message 3用于UE与基站建立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功率余量报告是包括UE估计的上行功率与UE的最大功率的差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功率余量报告还可以是UE支持的最大子载波数量或子载波数量的集合或者子载波数量集合中的任意一个值,通过指示一个子载波数量集合,可以减少需要发送的信息比特数。例如可支持的子载波数量集合是{1,3,6,12},只需要两比特就可以指示出终端可以支持的子载波数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信息段用于确定一种状态或指示,用于指示UE向基站发送所述功率余量报告,UE根据这种状态或指示,向基站发送第二消息,第二消息包括功率余量报告。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UE在随机接入过程的第三条消息向基站发送第一消息之前,UE向基站发送随机接入前导序列。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消息为随机接入前导序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5845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