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环境质量改善浅隧集成系统的施工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657778.8 | 申请日: | 2018-06-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941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0 |
| 发明(设计)人: | 李骏飞;杨磊三;周炜峙;李德强;何其活;夏鹏;陈位洪;庞舒展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E02B3/00 | 分类号: | E02B3/00;E02D17/06;E02D17/08 |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王国标 |
| 地址: | 51001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环境 质量 改善 集成 系统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水环境质量改善浅隧集成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河底,河底的下方设有涌底调蓄渠箱,涌底调蓄渠箱的上接入口和下接入口位于高位,而位于涌底调蓄渠箱中部的流污口位于低位,使得污水可自然地流入涌底调蓄渠箱内。地下叠合式双管道共井结构的送水管可将流污口的水送到污水处理厂,而输水管可将处理后的水送回河流的中游。将通流段设在河底的下方,这样就能大大地减少了土地占用面积,而由于构成输水管的上管组和构成送水管的下管组在均由同一个开挖井中施工形成,所以施工时间能大大缩短,沿河两岸的占地面积小,且对道路的围闭面积小,对沿河居民的生活影响小。通过围堰墙进行防水隔离,可以避免截流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本发明用于黑臭水体的治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治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河流黑臭水体治理领域。
背景技术
城市水体,特指城市辐射范围内的河流、湖泊、水库以及各类景观水体等。河流作为环境的载体和重要的资源,在城市的生态建设、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等方面都显示出不可替代的意义。一方面具有水质涵养、保持水土的功能,另一方面对城市小气候及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河涌治理,往往是靠政府的财政拨款来支撑的,而由于历史原因,河涌两岸往往是居民楼、厂房林立,而在建设水利设施时,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这就涉及到征地、公路围闭施工的问题,现有技术采用的暗渠方案,征地、围闭面积大,对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对沿河两岸的居民生活影响非常的大。
由于各种原因,比如下游的征地成本高、河流的中游已经在早年已经建设了污水处理厂等情况,导致下游已经不能、不适合建设污水处理厂了,那么就会导致该河段的下游无法完成黑臭水体的治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将污水处理厂建设在河流中游的水环境质量改善浅隧集成系统的施工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水环境质量改善浅隧集成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河底,河底的上方设有二级平台堤岸,还包括涌底调蓄渠箱、地下叠合式双管道共井结构;
涌底调蓄渠箱:
包括设在河底下方的通流段、二级平台堤岸的下方设有的通气段,通气段上设有通气口,通气口设在二级平台堤岸上,通流段与通气段连通,河底与二级平台堤岸之间设有接入口,接入口与通流段连通,使得河水能进入通流段内;
上述的通流段是这样制成的:
在河底上划定施工区域,在划定施工区域上设有两组间隔设置的围堰墙,围堰墙整体沿河流流动方向延伸,围堰墙之间设置支撑杆,支撑杆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其旁侧的围堰墙连接,将围堰墙的上游、下游进行封堵,使得两组围堰墙之间形成一个工作空间;将工作空间的水抽出,对工作空间进行开挖;用钢筋混凝土建造出通流段;回填物堆填在通流段的上方;将支撑杆、围堰墙拆除;
在河底的上游和下游均分别设有接入口,位于河底的上游的接入口称为上接入口,位于河底的下游的接入口称为下接入口;
涌底调蓄渠箱的中段设有流污口,流污口的水平位置低于上接入口、下接入口的水平位置,且涌底调蓄渠箱的底面从上接入口到流污口依次降低、涌底调蓄渠箱的底面从下接入口到流污口依次降低,使得涌底调蓄渠箱内的水从上接入口、下接入口自然流动到流污口;
地下叠合式双管道共井结构的施工过程是这样的:
步骤A)钻若干个环形布设的防水孔,在防水孔内浇注混凝土从而形成混凝土材质的防水柱,从而形成防水筒;
步骤B)防水筒内开挖出开挖井;
开挖井是这样制成的:
步骤b1)防水筒内开挖出凹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未经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5777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