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泥烟气脱硝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643152.1 | 申请日: | 2018-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160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6 |
发明(设计)人: | 郑志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三创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78 | 分类号: | B01D53/78;B01D53/56 |
代理公司: | 南京正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43 | 代理人: | 卢霞 |
地址: | 2266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烟气 吸收剂 压力控制模块 氨水溶液 烟气脱硝 反应剂 稀释水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反应 不锈钢离心泵 双联过滤器 压力控制阀 技术效果 流量仪表 脱硝效率 温度区间 温度区域 雾化喷射 水泥 混合物 全流量 混和 喷入 雾化 稀释 窑炉 停留 转化 保证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泥烟气脱硝方法,将烟气吸收剂,通过雾化喷射系统直接喷入合适温度区域(850~950℃),雾化后的烟气吸收剂与NOx(NO、NO2等混合物)进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反应,将NOx转化成无污染的N2,所述的烟气吸收剂为20%质量浓度的氨水溶液;所述的氨水溶液通过稀释水压力控制模块稀释,所述的稀释水压力控制模块主要由2台全流量的多级不锈钢离心泵,一组双联过滤器、压力控制阀和压力/流量仪表组成。本发明具有如下技术效果:(1)在800~950℃的温度区间,反应剂和烟气能够实现快速而均匀地混和,反应剂可以达到0.8秒以上的停留时间,所以保证了窑炉SNCR系统达到50‑70%以上的脱硝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泥烟气脱硝方法,属于环保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脱硝技术是将氨水(质量浓度20%~25%),通过雾化喷射系统直接喷入合适温度区域(850~950℃),雾化后的氨与NOx(NO、NO2等混合物)进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反应,将NOx转化成无污染的N2。当反应区温度过低时,反应效率会降低;当反应区温度过高时,氨会直接被氧化成N2和NO。喷氨后炉内发生的化学反应有:
4NO+4NH3+O2→4N2+6H2O
6NO+4NH3→5N2+6H2O
6NO2+8NH3→7N2+12H2O
2NO2+4NH3+O2→3N2+6H2O
为了提高脱NOx的效率并实现NH3的逃逸最小化,满足以下条件:在氨水喷入的位置没有火焰;在反应区域维持合适的温度范围(850~1050℃);在反应区域有足够的停留时间(至少0.8秒以上,~800℃)。
影响SNCR脱氮技术应用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烟气脱硝SNCR法,温度适应范围较小。如果反应温度太低,反应速度急剧下降,氨逃逸增加,脱硝效率随之下降,达不到脱硝的效果。如果反应温度太高,NH3分解生成新的NOx,系统效率下降。
(2)摩尔比对NOx转换的影响
SNCR脱硝,还原剂与氮氧化物摩尔比值(NSR)一般控制在~1.5的范围内比较合适,并且应随分解炉负荷的变化而变化。
(3)氨逃逸率
由于SNCR工艺中没有催化剂,不会增加烟气中SO2的浓度,在相同的逃逸氨浓度时,SNCR工艺对由于烟气中NH3遇到SO3会产生NH4HSO3而造成的分解炉尾部受热面上飞灰沉积、空气预热器堵塞、腐蚀的危险性最小。一般SNCR工艺的逃逸氨一般控制在~15ppm。本工程逃逸氨控制在10ppm以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水泥烟气脱硝方法。
本发明的水泥烟气脱硝方法,将烟气吸收剂,通过雾化喷射系统直接喷入合适温度区域(850~950℃),雾化后的烟气吸收剂与NOx(NO、NO2等混合物)进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反应,将NOx转化成无污染的N2:
所述的烟气吸收剂为20%质量浓度的氨水溶液,用氨水罐车运输至储存罐旁,开启卸料泵将氨水溶液打入储存罐中;
所述的氨水溶液通过稀释水压力控制模块稀释,所述的稀释水压力控制模块由2台全流量的多级不锈钢离心泵,一组双联过滤器、压力控制阀和压力/流量仪表等组成;供反应器稀释用的工艺水中总固形物要低,过滤后水中悬浮物应低于50mg/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三创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三创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4315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效脱硫防尘装置
- 下一篇:一种纳米复合除臭剂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