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比表面积聚丙烯腈碳纤维无纺布及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641705.X | 申请日: | 2018-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372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4 |
发明(设计)人: | 宋燕;李肖;刘占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D04H1/728 | 分类号: | D04H1/728;D04H1/43;D06C7/04;D01F9/22;D01F9/145 |
代理公司: | 太原市科瑞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4101 | 代理人: | 刘宝贤 |
地址: | 030001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纺布 聚丙烯腈碳纤维 静电纺丝技术 有机溶剂组成 聚丙烯腈 碳化处理 微孔结构 残炭率 纺丝液 碳纤维 预氧化 自支撑 制备 沥青 | ||
一种高比表面积聚丙烯腈碳纤维无纺布的比表面积为400‑800 m2 g‑1,具有孔径范围为0.5‑2nm的微孔结构,残炭率为40‑70%,无纺布中碳纤维直径为200‑600nm。是由沥青、聚丙烯腈和有机溶剂组成的纺丝液,经过静电纺丝技术、预氧化和碳化处理后获得的。本发明具有具有较好的柔性及自支撑、高比表面积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碳纤维制备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高比表面积聚丙烯腈碳纤维无纺布及制备方法。
技术背景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化石燃料的枯竭和随之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使得寻求高效清洁可持续的能源迫在眉睫,能量存储与转换也成为研究的热点。碳纤维无纺布具有由纤维搭接形成,具有较短的离子传输通道和较好的成型性(本身结构具有自持性,可裁剪后直接作为电极使用)等优点,是能源储存与转换设备优选电极材料。静电纺丝法是制备碳纤维的一种非常简便而且高效的方法,并且由于成本低廉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但是,普通的静电纺丝法制备的碳纤维是无孔结构的碳纤维,比表面积都较低,这大大限制了碳纤维在能源储存与转移领域的应用。针对这个缺点,近年来高比表面碳纤维及其制备引起了人们广泛的研究兴趣,成为研究开发的热点。
目前关于制备高比表面积碳纤维的方法主要是以软模板法、硬模法或者将造孔剂(PMMA、氧化铝、氯化铵等)加入纺丝原液中,通过煅烧造孔;再者采用物理活化或者化学活化造孔。以上所述方法制备流程复杂,成本高,难以实现工业化。更为重要的是,以上所述方法严重影响了所得高比表面积碳纤维的柔性,进而限制了高比表面积碳纤维的应用范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较好的柔性及自支撑、高比表面积的聚丙烯腈碳纤维无纺布及制备方法。
为了克服以上缺点,本发明利用沥青高温处理形成微孔碳的机理,将沥青与聚丙烯腈共混进行纺丝,预氧化和碳化处理后获得具有高比表面积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无纺布。所得无纺布具有较好的柔性和自支撑等优点,使其成为能源储存与转化器件的优选材料。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实验方案实现:
一种高比表面积聚丙烯腈碳纤维无纺布,无纺布比表面积为400-800 m2 g-1,具有孔径范围为0.5-2nm的微孔结构,残炭率为40-70%,无纺布中碳纤维直径为200-600nm。
一种高比表面积聚丙烯腈碳纤维无纺布的制备方法是由沥青、聚丙烯腈和有机溶剂组成的纺丝液,经过静电纺丝技术、预氧化和碳化处理后获得。其中,沥青为造孔剂。
一种高比表面积聚丙烯腈碳纤维无纺布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将沥青溶于四氢呋喃溶液中,沥青溶质质量分数为5-70%,聚丙烯腈溶于N,N-二甲基乙酰胺溶液中,聚丙烯腈溶质质量分数为6-35%,两种溶液混合搅拌之后获得纺丝原液,其中沥青与聚丙烯腈的质量比为2:7-35:3。
(2) 纺丝原液在纺丝电压8-18 Kv,湿度10-60%,接收距离12-25 cm,推进速度为0.5-3 ml/h的纺丝条件下进行静电纺丝,得初生无纺布;
(3)将初生无纺布进行预氧化处理,预氧化处理条件为:空气气氛下,气流量为20-80ml/min,以0.5-5℃/min的升温速度升温到在100-160℃保持1-7h,之后0.5-5℃/min的升温速度升温到230-290℃保持1-7h;
(4)将预氧化无纺布进行碳化处理,即在惰性气体气氛中,以5-15℃/min的升温速度升温至700-1300℃保持1-10h后,降温至室温,获得高比表面积聚丙烯腈碳纤维无纺布。
如上所述的沥青为石油沥青、煤焦沥青中的一种。
如上所述的惰性气体气氛为高纯氮气或者氩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4170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