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低温热变形综合测试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0638603.2 | 申请日: | 2018-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202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6 |
发明(设计)人: | 庞亚飞;赵发刚;申军锋;吴静怡;蔡爱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4G7/00 | 分类号: | B64G7/00;B64G1/10 |
代理公司: | 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 31334 | 代理人: | 李佳俊;郭国中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低温环境 结构产品 热变形 测试 综合测试系统 高精度测试 温热 变形 光学测量设备 自动调节系统 高低温试验 高热稳定性 热变形测量 地面支撑 刚性支撑 精度要求 设备运行 试验过程 卫星结构 高刚度 试验间 保证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低温热变形综合测试系统,包括:高低温试验间,用于通过自动调节系统设备运行提供结构产品测试所需的高低温环境;高刚度、高热稳定性地面支撑设备,用于为结构产品提供刚性支撑以及高低温环境下的热变形测量基准;光学测量设备,用于经过高精度测试窗口对试验间内的结构产品进行热变形测试,并保证热变形测试的精度要求。本发明主要解决了卫星结构产品热变形试验过程中高低温环境模拟和高精度测试需求,并且具有测试精度高、适用性强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卫星结构测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低温热变形综合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结构热变形是影响遥感卫星定位精度和姿态稳定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卫星有效载荷的适配支撑结构需满足较高的在轨变形热稳定性要求。在地面研制阶段,需要对卫星结构的在轨变形进行设计、预测和控制,在准确热变形仿真基础上,开展结构热变形试验,对卫星结构在轨变形进行预示与控制,确保卫星结构高精度热变形控制指标的实现。
卫星结构热变形试验需要模拟在轨复杂温度环境,特别是在轨低温环境,并对温度载荷引起的结构热变形情况进行测试。目前温度载荷模拟设备主要为热真空试验设备,具备热真空、热平衡等试验能力,但卫星结构热变形测量设备、测量方法受到真空罐环境的限制。常压大气环境下可对结构变形进行准确测量,实现卫星结构热稳定性设计的快速验证。但目前缺少满足需求的高低温模拟系统及相关试验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卫星结构高低温环境精确模拟、高精度热变形测试需求,提供了一种高低温热变形综合测试系统,能够为结构产品提供测试所需的高低温环境,并保证热变形测试的精度要求。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高低温热变形综合测试系统,包括:
高低温试验间,用于通过自动调节系统设备运行提供结构产品测试所需的高低温环境;
高刚度、高热稳定性地面支撑设备,用于为结构产品提供刚性支撑以及高低温环境下的热变形测量基准;
光学测量设备,用于经过高精度测试窗口对试验间内的结构产品进行热变形测试,并保证热变形测试的精度要求。
进一步地,所述的高低温试验间的主结构由外框架和内箱体构成,保证大尺寸空间的支撑强度和高低温环境模拟的保温效果;采用液氮气液热交换器和电加热器等系统设备,通过自动循环送风的方式提供结构产品测试所需的高低温环境。
进一步地,所述的高刚度、高热稳定性地面支撑设备采用殷钢框架结构设计,顶部安装高精度殷钢平台,为结构产品提供刚性支撑的同时,保证高低温条件下地面支撑具有微小变形,能够为热变形测量提供稳定测量基准。
进一步地,所述的高精度测试窗口采用高纯石英玻璃,高精度面型设计要求保证高低温条件下测试窗变形引起的光路测试误差,能够满足光学测量设备经过高精度测试窗口对试验间内结构产品进行热变形测试的精度要求。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高低温试验间内部净尺寸不小于10m×6m×6.5m(长×宽×高),温度控制范围为-100℃~+150℃,能够为卫星组部件级、分系统级、整星级热变形试验提供在轨高低温环境模拟条件。
(2)殷钢框架结构设计的高刚度、高热稳定性地面支撑设备承重不小于5吨,在试验间温控范围内,地面支撑设备绝对变形量小于0.05mm,能够为热变形测量提供稳定测量基准。
(3)高精度测试窗口透视率大于0.95(500nm~650nm波长范围),试验间温控范围内,测试窗变形引起的光路测试误差优于1″,能够满足光学测量设备经过高精度测试窗口对试验间内结构产品进行热变形测试的精度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高低温热变形综合测试系统的组成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未经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3860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