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触控面板及显示模组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637895.8 | 申请日: | 2018-06-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840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1 |
| 发明(设计)人: | 罗鸿强;龚庆;吴建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G06K9/00;H01L27/32 |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刘伟;赵艳丽 |
| 地址: | 100015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面板 显示 模组 | ||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触控面板及显示模组。所述触控面板,包括触控基板和盖板,以及位于触控基板和盖板之间的粘接层,所述粘接层包括不透光的第一区域,通过该不透光的第一区域遮挡触控基板周边的金属走线反射的光线。所述显示模组中,设置所述盖板位于所述触控基板的靠近显示侧的一侧,从而从显示侧不会看到触控基板周边的金属走线,提升触控显示模组的显示品质,改善产品的外观效果。由于仅需设置粘接层的部分不透光,不用增加新的构图工艺,而且不会对触控基板造成影响,因此,能够提高产品的良率,降低制作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及显示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触控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为了能给观众呈现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欣赏美感,全面屏触控显示技术逐渐成为世界主流。随着柔性OLED技术崛起,全面屏触控显示技术更是成为手机生产制作商研究生产的主要方向。
当前OLED触控显示模组的主流结构设计示意图,如图1所示:盖板1'、第一光学胶层2'、偏光片3'、触控基板4'、第二光学胶层5'、显示面板6'、散热膜片7',通过不同工艺路线装配在一起。为了降低触控基板4'周边的金属走线的可视性,需将偏光片3'配置于触控基板4'的靠近显示侧的一侧。
指纹识别技术是手机生产制作厂商重点研发技术方向之一,具有指纹检测功能的OLED触控显示模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触控基板4'上的触控电极会引起强烈的内部反射,会导致指纹采集传感器(Fingerprint Sensor)8'采集的图像失真或者无效采集,为解决此问题,需要将触控基板4'移至偏光片3'的靠近显示侧的一侧,这样触控电极反射的光线经过偏光片3'的削减就不会影响到指纹传感器的图像采集。由于触控基板4'的周边走线通常为金属材料,金属具有强反射作用,故从显示侧进行观察时能看到触控基板4'周边的金属走线,影响OLED的周边显示效果以及极差的外观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及显示模组,用以解决从显示侧能够看到触控基板的周边走线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触控基板和盖板,所述触控基板和盖板之间设置有粘接层,所述粘接层用于固定粘接所述触控基板和盖板,所述触控基板包括触控区域和位于触控区域外围的走线区域,其中,所述粘接层包括不透光的第一区域,所述走线区域在所述粘接层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区域至少部分交叠。
可选的,所述粘接层包括第一粘接层和第二粘接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粘接层和第二粘接层之间的遮挡图形,所述遮挡图形覆盖整个所述第一区域。
可选的,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透明光学薄膜,所述透明光学薄膜位于所述第一粘接层和第二粘接层之间,所述遮挡图形设置在所述透明光学薄膜上。
可选的,所述第一粘接层设置在所述触控基板的靠近所述盖板的表面上;
所述透明光学薄膜设置在所述第一粘接层的靠近所述盖板的表面上,所述遮挡图形设置在所述透明光学薄膜的靠近所述盖板的表面上;
所述第二粘接层覆盖所述遮挡图形和透明光学薄膜。
可选的,所述第一粘接层设置在所述触控基板的靠近所述盖板的表面上;
所述遮挡图形设置在所述第一粘接层的靠近所述盖板的表面上,所述第二粘接层覆盖所述遮挡图形和第一粘接层。
可选的,所述盖板包括透光区域和位于透光区域外围的不透光区域,所述触控区域在所述盖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透光区域内;
所述第一区域至少覆盖所述不透光区域在所述粘接层上的正投影和所述触控区域在所述粘接层上的正投影之间的区域。
可选的,整个所述盖板透光;
所述走线区域在所述粘接层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3789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