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波束成形方法及基于该方法的异构云无线接入网络有效
申请号: | 201810635634.2 | 申请日: | 2018-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647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5 |
发明(设计)人: | 左加阔;杨龙祥;鲍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B7/06 | 分类号: | H04B7/06;H04B7/08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1000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波束 成形 方法 基于 异构云 无线 接入 网络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波束成形方法及基于该方法的异构云无线接入网络,该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计算蜂窝用户的数据传输速率、计算RRH用户的数据传输速率、计算异构云无线接入网络的总数据传输速率和总功耗、确定MBS和RRH的波束成形向量联合优化问题和求解MBS和RRH的波束成形向量联合优化问题;该异构云无线接入网络包括一个基带处理单元池和多个宏蜂窝网络,每个宏蜂窝网络包括一个宏基站MBS、多个无线远端射频模块RRH、多个蜂窝用户和多个RRH用户;该方法将原优化问题转化易于处理的二阶锥规划问题,从而提高了异构云无线接入网络的能量效率、抑制了网络中存在的干扰、降低了网络的总功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波束成形方法及基于该方法的异构云无线接入网络。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移动设备数量的急剧增加,以及伴随移动社交网络和物联网(Internetof Things,IoT)技术出现的各种无线应用,预计到2021年全球移动数据流量将达到587EB。与此同时,全球移动网络接入设备总数在2020年底将达到1000亿,其中移动终端数量将超过100亿台。无线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迅猛增长。统计数据表明,全球能源消耗的2%-10%和全球CO2排放量的2%是信息通信技术行业产生的,其中60%以上直接归因于无线电接入网络[2]。因此,下一代无线网络在提高系统容量、保证用户服务质量以及降低能耗等方面面临着重大挑战。异构云无线接入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网络,为解决现有无线网络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异构云无线接入网络保留了部署在传统宏蜂窝网络中的宏基站(Macro BaseStation MBS)。异构云无线接入网络利用MBS缓解去程链路(Fronthaul Link)的容量限制,实现宏蜂窝网络的无缝覆盖。然而,异构云无线接入网络中无线远端射频单元(RemoteRadio Head,RRH)与MBS工作在underlay模式下,两者之间存在严重的层间干扰,这种干扰降低了网络的整体性能。为了克服该问题,可采用多天线技术来提高空间资源复用和抑制层间干扰。针对多天线异构云无线接入网络的研究中,文献[1-5]均假设异构云无线接入网络中仅存在一个宏蜂窝网络和一个MBS,研究的HC-RAN无线接入网络架构较简单。文献[6]虽然研究了异构云无线接入网络中存在多个宏蜂窝网络的情况,但是文中假设MBSs的波束成形向量是已知的,只对RRHs的波束成形向量进行优化,没有考虑MBSs和RRHs波束成形向量的联合优化问题。针对多天线HC-RAN关键技术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如何利用多天线技术解决HC-RAN中的难点问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Mugen Peng,Hongyu Xiang,Yuanyuan Chen,et.al.Inter-tier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in heterogeneous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s.IEEEAccess,2015,3:2441-2455.
[2]Yuanyuan Cheng,Shi Yan,Jinhe Zhou,et.al.Average bit error rate andsum capacity in heterogeneous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s.IEEE VehicularTechnology Conference,6-9 September 2015,Boston USA,1-5.
[3]Mugen Peng,Yuling Yu,Hongyu Xiang,et.al.Energy-efficient resourceallocation optimization for multimedia heterogeneous cloud radio accessnetworks.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2016,18(5):879-89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邮电大学,未经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3563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