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再生干法烟气脱硫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617635.4 | 申请日: | 2018-06-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221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2 |
| 发明(设计)人: | 苏敏;赵丹;张新波;李启强;张明胜;向建安;颜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53/83 | 分类号: | B01D53/83;B01D53/82;B01D53/50 |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陶海燕;钱成岑 |
| 地址: | 610225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再生 烟气 脱硫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再生干法烟气脱硫剂及其制法和应用,用于脱除烟气中SO2和SO3组分。涉及燃煤电厂、供热锅炉、冶金、化工行业烟气脱硫净化领域。本发明的脱硫剂包括活性组分CaO、助剂以及载体,所述活性组分的原料选用廉价的生石灰或熟石灰;所述助剂为Fe、Ce、Zr氧化物中的组合,所述载体为高岭土。本发明的烟气脱硫剂原料成本低,脱硫效果好,硫容高,再生性能良好,重复使用10次硫容达到初次硫容90%以上。且应用过程中兼具脱硫除尘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再生干法烟气脱硫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烟气脱硫净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煤炭是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工业原料,其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65%以上。煤炭大量燃用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烟气脱硫是控制二氧化硫污染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目前市场普遍应用的一种脱硫技术。
烟气脱硫的方法大致分为三类:湿法,即采用液体吸收剂如水或碱液等洗涤烟气以除去二氧化硫;半干法,利用烟气显热蒸发石灰浆液中的水分,同时石灰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干粉状亚硫酸钙,兼具湿法和干法特点;干法,即采用粉状或颗粒吸收剂、吸附剂或催化剂以除去二氧化硫。湿法脱硫工艺成熟,脱硫效率>95%,但存在二次污染、投资高电耗大、系统磨损大、排烟温度低等缺点;半干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可再生利用问题,脱硫效率最高达80%,脱硫效率相对较低,且排烟为白雾,影响感官。干法无设备腐蚀、无污水和废酸、过程无明显温降,二次污染少,无结垢、堵塞,可靠性高,且投资费用低,占地面积小,此外还具有脱硫除尘为一体的特点。
中国专利CN100348300C,采用单分子层分散技术,使脱硫剂中活性组分CeO2在载体表面有一个良好的分布。SO2在载体表面的CeO2単分子层被吸收,不会向表层深处扩散,从而提高脱硫剂使用寿命。但是,该脱硫剂对2000ppm SO2脱除率仅60-90%,并且再生时需重复使用两次氢气还原,再者,该脱硫剂使用稀土金属Ce及氧化铝,成本高,脱硫率却较低。
中国专利CN1331570C公开了一种CuO/γ-Al2O3纳米可再生烟气脱硫剂及其制备方法。通过调节活性组分Cu加入量、制备体系的温度和反应时间控制CuO的存在形式,实现脱硫剂中活性组元CuO在载体表面有一个良好的分布,SO2在载体表面CuO单分子层吸收,从而提高使用寿命,使制得的CuO/γ-Al2O3纳米可再生烟气脱硫剂具有优异的脱硫和还原能力。但是脱硫剂制备过程复杂,且对2000ppm二氧化硫脱除率仅为60-90%,单次还原再生后也仅有69-80%CuO参与脱硫反应。因此该吸附剂成本高昂,且脱硫效率依然较低。
专利申请CN105664706A及专利CN101898110B公布了高硫容脱硫剂的制备方法,采用高含量(50-95%)的羟基氧化铁为活性组分,虽然提高了干法脱硫剂的硫容,但造成了脱硫剂成本过高,与湿法脱硫技术相比,难以得到广泛应用。
专利申请CN107441931A公开一种干法脱硫剂,由75-90重量份纳米氧化钙,5-15重量份纳米二氧化硅和3-15重量份的五氧化二钒组成。通过纳米二氧化硅提供催化吸附反应的活化位,并且增加了比表面积,从而提高其脱硫效率为93.6%-96.2%。该脱硫剂的制备,是简单将三种纳米材料混合然后干燥,虽然纳米材料使得比表面积增大,但实际上,固体混合的氧化钙与五氧化二钒的接触受限,催化脱硫烟气同样受限。也基于此,需要高比例的氧化钙作为活性组分弥补不足,仍然存在成本高的问题。且并未提及该脱硫剂可再生。
可见,现在干法脱硫技术存在氧化钙利用率低,脱硫效率低和脱硫剂再生性能差等缺点,提高干法脱硫剂氧化钙利用率,降低脱硫剂成本,提高脱硫剂再生性能是干法脱硫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关键突破点。
因此开发一种廉价、高效、可再生干法烟气脱硫剂尤为重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1763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