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渣油加氢处理和光亮油生产组合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810617593.4 | 申请日: | 2018-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0719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2 |
发明(设计)人: | 丁洛;管翠诗;王玉章;蔡晨;彭东岳;陈国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67/14 | 分类号: | C10G67/14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刘国平;顾映芬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渣油 加氢 处理 光亮 生产 组合 工艺 | ||
本发明涉及石油化工领域,公开了渣油加氢处理和光亮油生产组合工艺,该工艺包括:将氢气、渣油原料和助溶剂与催化剂接触反应,将分离得到的加氢渣油尾油再分离为减压蜡油和减压渣油;用脱沥青溶剂对减压渣油进行溶剂萃取,得到提取液和提余液并脱除溶剂得到脱沥青油和脱油沥青;用脱蜡溶剂对脱沥青油进行溶剂脱蜡,得到脱蜡滤液和蜡膏并脱除溶剂得到脱蜡油和含油蜡;用抽提溶剂对脱蜡油进行溶剂精制,得到提余液和抽出液并脱除溶剂得到精制油和抽出油;用吸附剂对精制油进行吸附精制,并分离得到光亮油,所述助溶剂为溶剂精制抽出油。本发明的方法能够降低催化剂结焦量,延长装置运转周期,同时生产出符合润滑油基础油标准的光亮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渣油加氢处理过程和其减压渣油产物经润滑油基础油生产工艺过程的组合工艺,具体地,涉及一种渣油加氢处理以及高黏度润滑油基础油(光亮油)生产的组合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炼油企业加工的原油质量劣质化和重质化,渣油数量不断增加。渣油一般指原油经常压蒸馏分离汽油、煤油和柴油馏分再经减压蒸馏分离减压蜡油馏分得到的,沸点大于520℃以上的残渣油,具有沸点高、杂质含量多的特点,是石油炼制过程最难加工的原料。
传统渣油加工的一种方法是热加工工艺,是渣油加工,特别是劣质渣油深加工的主要手段,其中焦化是指重质油,如渣油在高温下进行深度裂化反应生成气体、轻质油品、蜡油和焦炭的过程,在渣油加工过程中获得广泛应用。另外一种渣油加工工艺是溶剂脱沥青,采用选择性溶剂除去渣油中的沥青以获得较低残炭值的脱沥青油,作为高黏度润滑油基础油生产原料。随着技术的进步,将渣油在氢气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进行加氢处理,获得低硫燃料油,或者作为催化裂化和加氢裂化生产原料的技术获得应用,并随着中间馏分油需求量增加和环保法规要求的越加严格,渣油加氢处理技术将获得广泛应用。
光亮油生产原料一般来自原油的减压渣油,大部分的含硫化合物、绝大部分的含氮化合物和金属等原油中的非烃化合物存在于减压渣油中,可以认为减压渣油基本是由大分子非烃化合物组成的,而这类物质一般由胶质和沥青质组成。一般认为,石油中的胶质、沥青质分子的基本结构是以多个芳香环组成的稠合的芳香环核心,周围连接有若干环烷环、芳香环,环烷环和芳香环带有正构或异构侧链,同时分子环系和侧链上夹杂有硫、氮、氧和金属。因此,常规渣油原料的溶剂脱沥青的轻脱油收率较低。
渣油加氢兼有加氢处理和裂化作用,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渣油的脱金属、加氢脱蜡、加氢脱氮和多环芳烃的部分加氢饱和,可以脱除相当部分的硫、氮、金属和残炭,加氢产物性质得到改善。渣油加氢处理是扩散控制反应,高黏度原料油阻碍渣油分子扩散进入催化剂孔道的速率,降低加氢脱金属效果,另外,渣油中的沥青质饱和速度慢,侧链容易断裂,芳香度极高的芳核在饱和度增加的环境中溶解度降低易在催化剂上产生焦炭,使催化剂失活加快。
CN102732314A公开了一种渣油加氢处理和催化裂化组合方法,渣油原料和至少部分催化裂化柴油馏分在氢气和加氢处理催化剂存在下进行加氢处理反应,液相产物直接进入催化裂化装置进行反应,催化裂化产物中的柴油部分或全部循环回加氢处理装置进行加氢处理,可最大量的生产汽油组分。但柴油作为加氢处理原料,存在资源浪费的问题。
CN102732301B公开了一种生产光亮油的方法,氢气、渣油原料与催化剂接触反应,得到馏程大于470℃的加氢渣油,经溶剂脱沥青得到脱沥青油,再经加氢处理和催化脱蜡得到光亮油产品。该方法生产光亮油时产生黏度损失,降低了基础油的收率,使应用该方法生产光亮油受到限制。
因此,需要找到一种改进的渣油加氢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渣油加氢处理和光亮油生产组合工艺,本发明的组合工艺能够降低催化剂生焦率,延长装置运转周期,同时生产出符合润滑油基础油标准的光亮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1759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