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隔热防火电缆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810610440.7 | 申请日: | 2018-06-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902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23 |
| 发明(设计)人: | 孙公民;李宗科;魏胜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市绿浪助剂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8L27/06 | 分类号: | C08L27/06;C08L71/00;C08L91/00;C08L23/16;C08L53/02;C08L51/04;C08K7/24;C08K3/22;H01B3/4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28467 广东省中山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隔热防火 电缆料 制备 聚氯乙烯 物理机械性能 可膨胀石墨 抗氧化剂 氢氧化物 行业发展 阻燃性能 增韧剂 增塑剂 质量份 聚醚 阻燃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隔热防火电缆料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质量份数的原料:60‑80份聚氯乙烯、10‑20份氢氧化物、15‑20份可膨胀石墨、10‑20份阻燃聚醚、2‑5份增塑剂、5‑7份增韧剂、3‑6份抗氧化剂。本发明公开的一种隔热防火电缆料不仅具有优异的物理机械性能,而且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重要的是制备方法简单,容易进行工业化生产,具有很高的工业生产价值和行业发展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线电缆材料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隔热防火电缆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电力供应已成为世界经济飞速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电线电缆作为电力供应的载体遍及各行各业。由于电线电缆使用的高分子绝缘材料属于易燃材料,在电力传输过程中往往会由于电缆过热、短路、外界火灾等各种因素引发电缆燃烧,对生命安全和财产造成损害。
传统的阻燃电缆主要采用聚合物和阻燃剂通过混炼获得良好阻燃性能,但是现有技术中制备的电缆料依旧达不到隔热防火的标准,火灾依然会引起电缆的燃烧,并且现有技术中的阻燃材料多采用含卤防火材料,电缆在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有毒烟气、腐蚀性气体会使人窒息、中毒,对人员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而且严重污染环境。
因此,如何获得一种具有良好的隔热防火阻燃性能同时还具有环保性的电缆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隔热防火电缆料机器制备方法,整体制备过程简单,可重复性强,制备得到的电缆料具有优异的隔热防火性能,并且还具有良好的柔韧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隔热防火电缆料,其特征在于,按质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
60-80份聚氯乙烯、10-20份氢氧化物、15-20份可膨胀石墨、10-20份阻燃聚醚、2-5份增塑剂、5-7份增韧剂、3-6份抗氧化剂。
优选的,按质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
70份聚氯乙烯、15份氢氧化物、17份可膨胀石墨、15份阻燃聚醚、3份增塑剂、6份增韧剂、5份抗氧化剂。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了一种隔热防火电缆料,不仅具有优异的物理机械性能,而且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通过将阻燃剂与聚氯乙烯共混改性,使得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隔热防火性能,从而可以满足安全使用的要求;并且,通过将增韧剂与聚氯乙烯混合,使得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韧性、强度等物理机械性能,从而具有更加优异的应用前景。
优选的,所述氢氧化物为氢氧化镁或氢氧化铝中的一种或多种。
上述优选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无卤阻燃剂为原材料,避免释放大量有毒有害气体,环保无污染。
优选的,所述阻燃聚醚采用以下方法制得:在密闭反应器中加入质量比为1-2:0.5-0.8:1.4-2.3:1.5-3的无机氟化物、聚醚、催化剂、聚四氟乙烯,在非氧条件中,温度为700-800℃、压力70-90Mpa、电压1.5-2.3万伏反应条件下,混合搅拌反应1-3小时制得。
上述优选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此条件下,F离子为半游离状态,阻燃聚醚在450℃-750℃高温释放大量F离子用来捕捉高温分解活性基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稳定的FH,这种反应一直伴随高聚物分解的整个过程直至分解完毕,有效的降低了可燃气体的浓度从而达到抑制明火生成的目的。
优选的,所述增塑剂为环氧大豆油、RDP、BDP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
优选的,所述增韧剂为三元乙丙橡胶、SBS、高胶粉、MBS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的,所述抗氧化剂为抗氧剂1010、抗氧剂618和抗氧剂300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市绿浪助剂有限公司,未经中山市绿浪助剂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1044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