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菌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607551.2 | 申请日: | 2018-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940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3 |
发明(设计)人: | 蓝碧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仓碧奇新材料研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35/52 | 分类号: | C04B35/52;B82Y30/00;A01N59/02;A01N59/16;A01N59/24;A01N59/00;A01N37/36;A01P1/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方略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67 | 代理人: | 薛寓怀 |
地址: | 2154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复合材料 抗菌 抗菌率 制备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 柠檬酸 高温烧结 聚乙烯醇 硫氰酸铵 球磨粉碎 生物材料 高压釜 硫化硒 水蒸发 钨酸钠 碲酸钠 石墨 常压 水中 加热 | ||
本发明属于生物材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抗菌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本发明提出的方法是将二硫化硒、钨酸钠、柠檬酸、硫氰酸铵、聚乙烯醇、碲酸钠及石墨加入水中,在高压釜中加热,常压将水蒸发干,固体再高温烧结,球磨粉碎,得抗菌纳米复合材料。该抗菌纳米复合材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高于99.1%,对大肠杆菌的抗菌率高于98.6%。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材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抗菌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由此导致各种致病细菌、真菌和病毒引发的各种疾病,例如疟疾、结核、肺炎、非典禽流感、诺如病毒、H7N9等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因此,各种抗菌材料成为了研究热点。纳米抗菌材料是一类具备抑菌性能的新型材料,由于材料中纳米抗菌剂的高比表面积和高反应活性的特殊效应,大大提高了整体的抗菌效果。因此,纳米技术在生活中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于消毒杀菌。
郭东亮等以简易经济的金属辅助化学刻蚀技术制备了具有高效杀菌性能的硅纳米抗菌材料并研究其形貌与结构,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代表菌株,研究了纳米针抗菌材料的抗菌活性。实验证明,该抗菌材料对在其表面培养3 h的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效率分别为85.12%,76.40%,表明该材料对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高的杀菌效果,所制备的抗菌材料有望为医疗卫生系统在抵抗细菌污染方面提供解决方案(工业微生物,2017,5:25-30)。
宋艳艳等以国内试产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1,4-环己烷二甲醇酯(PETG)为基体,以叶绿素铜酸(CCA)及纳米氧化锌(nano-ZnO)作为复合抗菌剂,采用熔融复合工艺制备了PETG/nano-ZnO/CCA纳米复合抗菌材料,考查了nano-ZnO/CCA质量配比对PETG抗菌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复合材料中nano-ZnO中的含量为1%(质量分数,下同)、CCA的含量为0.5%时,复合材料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性能最佳,达到99.9%(中国塑料,2016,6:40-44)。
罗泉清等制备了一种壳寡糖(CSO)修饰的纳米银抗菌材料。将含有羧基和二硫键的硫辛酸(LA)共价接枝到壳寡糖上合成了壳寡糖-接枝-硫辛酸共聚物(CSO-g-LA)。利用硫辛酸分子上的二硫键与纳米银的共价螯合作用,将壳寡糖修饰到纳米银表面。这种经壳寡糖共价修饰后的纳米银,其粒径大小为96.4nm,分散均匀没有团聚现象,且在广泛p H值和高盐浓度条件下能够保持良好的稳定性,能够应用于环境复杂的工业领域。这种具有良好稳定性的复合材料,有机地将壳寡糖和纳米银各自的优良抗菌能力协同起来,使得其在抗菌领域中将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6,2:13-18)。
上海科技大学提供了一种纳米抗菌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纳米抗菌材料,包括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硅片的表面形成有能够刺破细菌的细胞壁的针状纳米结构。上述的纳米抗菌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清洗硅片,去除硅片表面的氧化层,通过金属辅助化学刻蚀在硅片的表面形成有能够刺破细菌的细胞壁的针状纳米结构。该发明通过金属辅助化学刻蚀制备具有特殊表面形貌的硅片,硅片的表面形成有尺寸与细菌细胞接近的针尖状的纳米结构。该纳米结构能够刺破细菌的细胞壁,具有较高的杀菌效果(CN107441564A )。
综上所述,目前纳米抗菌材料研发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但纳米材料应具有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等特殊性质,本发明所述纳米抗菌材料有望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菌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出的抗菌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仓碧奇新材料研发有限公司,未经太仓碧奇新材料研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0755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石墨炊具的制备方法及石墨锅
- 下一篇:一种地铁用纯碳滑条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