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离子电池及其制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607524.5 | 申请日: | 2018-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081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3 |
发明(设计)人: | 陈志金;雷达;田爽;刘兆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M10/058 | 分类号: | H01M10/058;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罗满 |
地址: | 31520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正极壳 锂片 隔膜 电极片 负极壳 锂离子电池 毛刺 活性物质 电解液 支撑体 制作 电池 惰性气体气氛 电化学性能 电阻增大 工作效率 接触不良 滴加 垫片 压实 浸润 申请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及其制作方法,该电池的锂片具有毛刺的一面朝向正极壳置于正极壳内,电极片具有活性物质的一面面向锂片放置于锂片上,且二者之间利用隔膜进行间隔,隔膜浸润在电解液中,电极片上面设置支撑体和负极壳,负极壳与正极壳扣合为一体,该方法包括在惰性气体气氛中,将锂片具有毛刺的一面朝向正极壳放置于正极壳内;在锂片的上面放置隔膜并在隔膜上滴加电解液;在隔膜上面放置电极片,且电极片的具有活性物质的一面面向隔膜;在电极片的上面依次放置支撑体和负极壳;将负极壳和正极壳扣合在一起。上述锂离子电池及其制作方法,无需手工压实锂片与垫片,提高工作效率,避免接触不良导致电阻增大,提升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具有低成本、环境友好、高能量密度、无记忆效应、质量轻等优点,成为医疗设备、娱乐设备、计算机、通讯设备、电动汽车、航天飞行器等的动力电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个领域对电池能量密度、长寿命多次循环、安全性能良好、在极端条件下使用和快速充电等出现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就需要研发比容量更高、循环寿命更长、能够在高低温下良好运行、不易发生爆炸、快速充电、安全性高等性能的电极材料,扣式锂离子电池作为实验室研发的最小结构单元,本发明就是基于这种实验室研发最小单元进行改进。
现有技术中的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如图1所示,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锂离子电池的爆炸式结构示意图,制作时,事先将锂片101与垫片102压实,其中锂片101含有毛边的一侧与垫片102含有毛边的一侧相向压实,然后在惰性气体气氛下,将电极片103的具有活性物质的一面朝上放于正极壳104中央位置,随后依次放上隔膜105并滴加适量电解液、捏合后的锂片101和垫片102、弹簧片106,再覆盖负极壳107,最后将其放至扣式电池封口机处施加一定的压力将其封口。
在上述制作过程中,由于锂片和垫片的尺寸相同,因此,如果锂片与垫片没有事先捏紧,会导致使用时电池发热且容量比实际低,因为接触不良会导致电池内部阻值较大,使一部分电量消耗在其中,而且在装配过程中手工压实锂片与垫片存在压实一致性差的问题,费时费力,装配效率低,手工压实的操作流程为把垫片完全覆盖到锂片的上方,用镊子或者其他物体将对垫片多次施加压力,在压实的过程中,垫片与锂片之间容易发生相对滑动,若发生相对滑动则需要重复这一过程,与此同时,由于在最后用镊子或其他物体将锂片或垫片压实时,锂片与垫片最终的压实接触的地方是几个点,难以达到两者完全贴合的地步,总而言之,纯手工压实费时费力,捏合效果较差,导致锂离子扣式半电池的装配效率较低,影响其电池电化学性能。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及其制作方法,无需手工压实锂片与垫片,提高工作效率,避免接触不良导致电阻增大,提升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正极壳、锂片、隔膜、电极片、支撑体和负极壳,所述锂片具有毛刺的一面朝向所述正极壳置于所述正极壳内,所述电极片的具有活性物质的一面面向所述锂片放置于所述锂片上,且二者之间利用所述隔膜进行间隔,所述隔膜浸润在电解液的环境之中,所述电极片的上面依次设置所述支撑体和所述负极壳,所述负极壳与所述正极壳扣合为一体。
优选的,在上述锂离子电池中,所述支撑体包括与所述电极片接触的垫片以及与所述负极壳接触的弹簧片。
优选的,在上述锂离子电池中,所述电极片为硅基材料构成的电极片。
优选的,在上述锂离子电池中,所述电解液由LiFP6、EC、DMC和FEC构成。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锂离子电池的制作方法,包括:
在惰性气体的气氛中,将锂片具有毛刺的一面朝向正极壳放置于所述正极壳内;
在所述锂片的上面放置隔膜并在所述隔膜上滴加电解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0752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