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实现大功率GaN器件层散热的三维异质结构的封装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601226.5 | 申请日: | 2018-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668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8 |
发明(设计)人: | 马盛林;蔡涵;王玮;金玉丰;陈兢;龚丹;胡鑫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21/56 | 分类号: | H01L21/56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张松亭;张迪 |
地址: | 361000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实现 大功率 gan 器件 散热 三维 结构 封装 方法 | ||
本发明针对大功率GaN器件三维异质集成与器件层散热一体化需求,提出了一种实现大功率GaN器件层散热的三维异质结构的封装方法,利用GaN芯片体‑TSV射频转接板‑硅支撑块等多个叠层衬底实现立体折叠微流道设计,微流体从封装壳体底层流入后拾阶而上冷却GaN器件层热点然后拾阶而下流出,克服了传统TSV三维集成技术内嵌微流道从TSV转接板向大功率GaN芯片体内延伸时存在分流设计、传统立体微流道与封装体‑芯片集成与兼容制造等难题,进一步实现了高可制造性、高散热效率、高稳定性的三维射频异质集成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电子封装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基于TSV技术实现大功率GaN器件层散热的三维异质集成封装方法。
背景技术
5G无线通信、雷达、无人机、卫星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为射频前端电子器件带来了更为广泛的需求,波谱处理复杂化、高性能、小体积、高集成、轻量化既是微波和毫米波系统重要发展趋势更是面临的主要挑战。自2006年起,随着美国DARPA微系统所提出的先进SiCMOS技术与InP等异质集成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演示验证了异质集成是突破技术局限的不二技术选择。与InP基、GaAs基等器件相比,GaN HEMT器件拥有最高的Johnson因数,可应用于更高频率、更大功率,是支撑未来高功率射频和微波通信、宇航和军事系统等必不可少的关键器件,因而,GaN异质集成技术已成为当前国际重要发展方向。但与此同时,随着三维集成封装应用的发展,三维集成封装大功率GaN芯片热流密度已达100W/cm2以上,下一代机载平台大功率GaN芯片热流密度预计500W/cm2以上,已远远超出传统散热技术散热能力,三维异质集成技术使得大功率器件的散热问题更具挑战性。
目前,针对GaN器件封装的传统散热技术仍主要为风冷散热技术和热沉散热技术。风冷散热技术即利用空气带走热量的冷却方式实现散热,其中包括自然冷却和强制冷却。自然冷却技术由于冷却成本低且无需涉及维护问题,广泛应用于温度控制要求不高、热流密度不大的低功耗器件;强制冷却技术则主要借助风扇等散热装置强迫周边空气流动以实现散热的一种方式,主要优点是减小了空气冷却系统的体积,且其散热量是自然冷却散热量的10倍。但对于大功率GaN器件来讲,风冷散热技术仅依靠传导和对流的风冷散热器已经接近其导热极限,其散热极限能力仅能实现将节点与环境热阻降低到0.5℃/W,冷却效率低;而且风扇等增强对流传热的散热装置较微电子芯片显然直径过大,GaN器件散热空间有限,从而限制了散热性能。
另一方面,热沉散热技术亦可实现GaN芯片散热。一般而言,热沉散热技术即利用具有低热扩散性的复合金属材料制作微型散热片从而实现对电子芯片装置的冷却,器件温度随传递到它的热能大小变化不大,且可以满足散热器件的小型化需求,是一种降低芯片温度、保证器件性能的有效途径,但是外部热沉散热结构不利于高密度、小型化的三维集成封装,且散热能力同样不足以满足大功率GaN芯片三维集成封装的热流密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大功率GaN器件(热流密度≧500W/cm2)三维异质集成与器件层散热一体化需求,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TSV技术实现大功率GaN器件层散热的三维异质集成封装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实现大功率GaN器件层散热的三维异质结构的封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GaN芯片的背面蚀刻制作第一开放微流道结构;
2)将内嵌第一垂直微流道和第一金属化硅通孔的第一基板组装在带有第二开放微流道的金属封装壳体上;所述第一微流道和第一金属化硅通孔分别沿着第一基板的厚度方向设置;将第一GaN芯片通过键合在第一基板远离金属封装壳体的一面上,使得第一GaN芯片的第一开放微流道与第一基板的第一垂直微流道密闭连接;
3)将其他微电子功能芯片集成至第一基板远离金属封装壳体的一面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0122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二极管引线封胶处理工艺
- 下一篇:集成电路的制造方法及其结构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21-00 专门适用于制造或处理半导体或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设备
H01L21-02 .半导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4 .非专门适用于包含在H01L 31/00至H01L 51/00各组的单个器件所使用的除半导体器件之外的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6 .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的测试或测量
H01L21-67 .专门适用于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的装置;专门适合于在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或部件的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晶片的装置
H01L21-70 .由在一共用基片内或其上形成的多个固态组件或集成电路组成的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集成电路器件或其特殊部件的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