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有丁二烯组分有机废气的化学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84599.6 | 申请日: | 2018-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598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发明(设计)人: | 刘欢;牟小冬;尹树孟;刘全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86 | 分类号: | B01D53/86;B01D53/72 |
代理公司: | 青岛智地领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7252 | 代理人: | 刘文霞 |
地址: | 10002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含有 丁二烯 组分 有机 废气 化学 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有丁二烯组分有机废气的化学处理方法,属于有机废气处理技术领域,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含有少量丁二烯组分的有机废气在管线、装置中由于自聚反应引发的一系列安全生产问题。该方法包括:采用氯化镍、氯化钴或氯化钛对分子筛进行化学处理得到改性后的分子筛,将改性后的分子筛装填在丁二烯聚合反应器中,同时通过丁二烯浓度分析仪一和气体流量计一,精准测量进入丁二烯聚合反应器的总量。同时,在聚合反应器的出口,补充有机气体废气穿越聚合反应器内导致的压力损失,通过丁二烯浓度分析仪二和气体流量计进行监测二,计算聚合反应器内丁二烯的脱除效率。本发明可以避免丁二烯在装置及其管道内的聚合导致堵塞等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废气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有丁二烯组分的有机废气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丁二烯,通常指1,3-丁二烯,是C4馏分中最重要的组分之一,在石油化工烯烃领域原料中的地位仅次于乙烯和丙烯,主要用于合成聚丁二烯橡胶(BR)、丁苯橡胶(SBR)、丁腈橡胶(NBR)、丁苯聚合物乳胶、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树脂等,是应用广泛的有机聚合单体材料。2010年底,我国丁二烯的总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了243.9万吨/年,但仍需进口21.57万吨。
丁二烯的主要生产工艺是乙烯裂解装置副产的混合C4馏分中抽提得到的,通常是丁二烯和丁烷等其它C4馏分的混合体系。2015年开始实施的《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1-2015)要求,1,3-丁二烯的大气排放限值不超过1mg/m3,而其它有机气体化合物的排放需要达到不超过120mg/m3的标准。因此,必须采用回收/销毁工艺等脱除效率非常高的有机气体治理技术才能实现苛刻的环保要求。另一方面,丁二烯在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易燃、易爆、易自聚,且自聚物易爆炸、易自燃、易胀裂阀门、管道及装置等各种危险风险,极易引发着火、爆炸等各种恶性事故,对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产生很大的安全隐患。
CN 103724147 B公开了一种甲醇制烯烃反应产物中丁二烯的脱除方法,其先将丙烷及以上的轻组分与C4~C8混合烃类分离,再采用选择性催化加氢将丁二烯含量降低至10ppm以下。专利提出的工艺路线较为繁杂,不仅包含小分子混合烃类的物理分离,还有丁二烯的化学加氢反应,同时采用选择性催化加氢需要非常苛刻的反应条件,且对原料纯度要求高,不适宜用于有机气体治理领域。CN 104964586 B针对丁二烯换热装置技术领域,设计了一种降低丁二烯自聚物的换热器及其使用方法,当形成丁二烯自聚物时,采用丁二烯喷射将聚合物携带出换热器,可以不降低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与有机气体治理领域不符。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含有丁二烯组分有机废气的化学处理方法及其化学处理工艺,其采用氯化镍、氯化钴、氯化钛对分子筛进行改性处理,改性后分子筛可以将丁二烯组分聚合,从而避免丁二烯在装置及其管道内的聚合导致堵塞等问题。
其技术解决方案包括:
一种含有丁二烯组分有机废气的化学处理方法,其是将改性后的分子筛装填至化学处理装置中,从而将有机废气中的丁二烯聚合。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案,所述改性的分子筛是通过采用氯化镍、氯化钴或氯化钛对分子筛改性所得。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方案,所述的化学处理装置包括聚合反应器和工艺管件,改性后的分子筛装填至所述聚合反应器中。
优选的,工艺管件包括丁二烯浓度分析仪一、气体流量计一、丁二烯浓度分析仪二和气体流量计二,所述丁二烯浓度分析仪一和气体流量计一安装在所述聚合反应器进料口连接的管路上,所述丁二烯浓度分析仪二和气体流量计二安装在所述聚合反应器出料口连接的管路上。
优选的,所述聚合反应器进料口连接的管路上、所述聚合反应器出料口连接的管路上各设置有一循环泵。
进一步的,改性的分子筛的制备方法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8459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