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雾增韧抗菌流延聚丙烯食品包装膜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82785.6 | 申请日: | 2018-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499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5 |
发明(设计)人: | 周永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阴通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27/32 | 分类号: | B32B27/32;B32B27/08;B32B27/18;B32B37/00;C08L23/14;C08L23/06;C08L77/04;C08L29/04;C08L23/12;C08K5/20;C08J5/18 |
代理公司: | 无锡坚恒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48 | 代理人: | 杜兴 |
地址: | 2144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雾增韧 抗菌 聚丙烯 食品包装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雾增韧抗菌流延聚丙烯食品包装膜,防雾增韧抗菌流延聚丙烯食品包装膜为共挤流延复合膜;由外至内依次包括聚丙烯材质的电晕层、芯层和热封层;热封层的原料组成包括聚丙烯无规共聚物、茂金属聚乙烯和含ε‑聚赖氨酸的共混高分子抗菌剂,共混高分子抗菌剂由ε‑聚赖氨酸和聚乙烯醇在塑化剂和水存在下共混反应干燥制得。本发明抗菌阻隔聚乙烯包装膜中共混高分子抗菌剂引入可增加热封层表面的亲水基团数量,在不另外添加防雾剂的前提下,热封层在接近零度时防雾效果良好。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防雾增韧抗菌流延聚丙烯食品包装膜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包装薄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雾增韧抗菌流延聚丙烯食品包装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流延聚丙烯膜(CPP)是通过熔体流延骤冷生产的一种无拉伸、非定向的平挤薄膜,具有高透明、易热封、韧性好的特点,广泛应用于日用化学品包装,也可作为软包装中高温蒸煮膜、复合膜内层热封材料使用。复合CPP流延聚丙烯膜的优点在于薄膜性能兼具多个膜层的各自优点,且成本较低。例如用于蒸煮的二层共挤CPP,能承受120℃和15Mpa压力的蒸煮杀菌,既能保持内部食品的形状和风味,又具有优良的尺寸稳定性;蒸煮型的三层PP膜用于包装烧鸡、烧排骨和果酱、饮料等,能满足121~135℃高温杀菌的需要。
三层CPP膜的结构包括电晕层、芯层和热封层,电晕层和芯层的基材为均聚PP/均聚PP,热封层的基材为共聚PP。为了满足高速制袋和包装的要求,需要在电晕层和/或热封层中掺入开口剂,而在芯层中掺入小分子的爽滑剂,开口剂在薄膜表面形成微观的凹凸表面,而爽滑剂持续迁移到相应的膜层表面,以降低薄膜表面的摩擦系数。进一步的,热封层中还会加入抗静电剂、防雾剂等。现有技术中CPP防雾剂如含聚乙烯醇、聚烯烃和酯化的聚乙烯醇的复合物、醋酸乙烯酯和新戊酸乙烯酯等在接近零度时防雾效果不理想,而现有技术中薄膜的抗菌多采用无机抗菌剂,不仅影响薄膜的透明度,生产成本也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防雾增韧抗菌流延聚丙烯食品包装膜,其热封层中含有ε-聚赖氨酸的共混高分子抗菌剂,抗菌剂的加入,使得薄膜表面具有较多的亲水基团,接近零度时防雾效果良好。
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防雾增韧抗菌流延聚丙烯食品包装膜,所述防雾增韧抗菌流延聚丙烯食品包装膜为共挤流延复合膜;由外至内依次包括聚丙烯材质的电晕层、芯层和热封层;其特征在于,热封层的原料组成包括聚丙烯无规共聚物、茂金属聚乙烯和含ε-聚赖氨酸的共混高分子抗菌剂,所述共混高分子抗菌剂由ε-聚赖氨酸和聚乙烯醇在塑化剂和水存在下共混反应干燥制得。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按重量份数计,热封层的原料组成为聚丙烯无规共聚物91.3~96.5份、茂金属聚乙烯1.5~2.3份、开口剂0.1~1.7份、高分子抗菌剂2~4份。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丙烯无规共聚物为聚丙烯二元无规共聚物或聚丙烯三元无规共聚物,丙烯无规共聚物的熔融指数为7~7.5g/10min。上述熔融指数的丙烯无规共聚物的熔融温度均在145℃左右,上述温度条件下ε-聚赖氨酸与聚乙烯醇的共混高分子抗菌剂热失重较小,低于150℃的条件下共混高分子抗菌剂失重表现为结合水的损失,对ε-聚赖氨酸的抗菌性能影响小。
为了满足食品包装薄膜对于塑化剂的限制要求,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塑化剂为甘油。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ε-聚赖氨酸的聚合度为30~35,聚乙烯醇的聚合度为1200~1700,ε-聚赖氨酸与聚乙烯醇的共混配比为1:(1.5~3)。聚合度进一步限定的ε-聚赖氨酸和聚乙烯醇相容性良好,共混产物中无明显的颗粒或结晶。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芯层的原料组成为均聚聚丙烯和爽滑剂,100份芯层原料中爽滑剂的重量份数为0.5~1.5份,爽滑剂为油酸酰胺和/或芥酸酰胺。小分子的爽滑剂可向电晕层表面迁移,增加电晕表面凹凸结构中的爽滑剂量,从而降低薄膜表面的摩擦系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阴通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阴通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8278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