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热轧平整机工作辊窜辊位检测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579982.2 | 申请日: | 2018-06-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1710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08 | 
| 发明(设计)人: | 马广江;李刚;刘冬;张文宝;李文光;高巍;贾懋君;崔海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首钢自动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1B38/00 | 分类号: | B21B38/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谊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7 | 代理人: | 刘建民 | 
| 地址: | 10004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窜辊 工作辊 平整机 热轧 人为干预 位检测 压力传感器检测 自动化控制领域 接近开关检测 人身安全事故 平整机组 弯辊系统 下工作辊 有效执行 检测 产线 精整 | ||
一种热轧平整机工作辊窜辊位检测方法,属于热轧产线精整自动化控制领域。本发明解决了工作辊窜辊的自动有效执行,同时也无需人为干预,消除了发生人身安全事故的隐患。本发明通过使用弯辊系统检测正弯的压力传感器检测工作辊的窜辊位,代替原来的接近开关检测上、下工作辊的窜辊位,实现工作辊自动窜辊功能。采用新的检测方式后,窜辊执行过程中不再需要人为干预,可以大幅度降低工作辊窜辊时间,进而提高平整机工作辊自动窜辊执行效率,提高了平整机组的产量和产品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热轧产线精整自动化控制领域,尤其适用于热轧平整机工作辊窜辊位检测。
背景技术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用户对热轧带钢表面质量、板形效果、交货形态、力学性能等方面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作为热轧轧制工艺最后一道工序的平整工艺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
热轧平整机组在正常平整作业生产过程中,随工作辊辊期的延长,带钢边部较中部的磨损严重,易在带钢边部呈现“W”形不均匀磨损,致使工作辊边部出现凹槽,造成带钢板形控制的不稳定性。随带钢表面质量要求的日益严格,因平整工作辊辊面出现疲劳性橘皮状网纹缺陷,造成带钢表面的橘皮状辊印,无法满足客户需求。平整作业生产过程中,工作辊换辊周期较短,平整工作辊换辊周期不足500吨,严重影响平整机组生产效率,同时大幅度增加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因此,考虑实现工作辊自动窜辊功能,均匀辊耗,提高板形调控能力及降低橘皮状辊印发生频率,从而提高平整机组综合生产能力。
以往自动窜辊方法是在窜辊位使用接近开关检测,通过在轴承盖上焊接个挡块,上、下工作辊到窜辊位后挡块被接近开关检测到,就判定到达窜辊位置。但是每套工作辊端盖安装位置有一定的偏差,造成了实际检测时就有偏差,自动执行窜辊程序时不能完全执行完毕,需要维护人员去现场查看实际位置,并人为的触发接近开关检测,降低了生产的效率。因此,急需提出一种方便、快捷的平整机工作辊窜辊位检测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平整机工作辊窜辊位检测方法,在没有额外增加检测元器件的同时,把两套不同的系统窜辊系统和弯辊系统发生了联系。通过该方法,一方面可以保证工作辊窜辊的自动有效执行,同时也无需人为干预,消除了发生人身安全事故的隐患。
一种热轧平整机工作辊窜辊位检测方法,当上、下工作辊窜辊位投入时,通过弯辊缸使上、下工作辊提升,相应的正弯系统的正弯压力增大,当正弯压力大于80bar时,投入窜辊平衡,工作辊达到窜辊位;当正弯压力小于10bar时,撤销窜辊平衡,工作辊离开窜辊位;所述的正弯压力通过弯辊系统检测正弯的压力传感器检测。
弯辊系统包括正弯和负弯,弯辊系统的控制通过E型块上32个弯辊缸实现,通过控制相应的弯辊缸实现正弯和负弯的功能。正、负弯辊设定值来自MMI轧制表,可由操作员通过主控制台相关的选择器手动更改。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在不需要额外增加检测元器件的情况下,通过优化热轧平整机工作辊窜辊位检测方法,工作辊自动窜辊执行时间由以往的8min降低至4min,大幅度降低窜辊执行时间,提高平整机自动窜辊的成功率;另一方面,通过此项优化,增加了工作辊窜辊投入频率,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对提升产品产量和产品质量都大有益处。
附图说明
图1为平整轧机窜辊原检测方式。
图2为平整轧机窜辊新检测方式。
1为上工作辊窜辊位接近开关,2为E型块,3为下工作辊窜辊位接近开关,4为弯辊缸,5为弯辊杆侧缩回控制油路,6为上工作辊平衡和正弯控制油路,7为下工作辊平衡和负弯控制油路,8为正弯压力检测传感器,9为主供油油路。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首钢自动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首钢自动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7998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轧钢模型钢族层别分类优化方法
 - 下一篇:不锈钢管的夹头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