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股混纺复合色纺纱在审
申请号: | 201810571005.8 | 申请日: | 2018-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470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8 |
发明(设计)人: | 徐睿 | 申请(专利权)人: | 巢湖雅戈尔色纺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2G3/04 | 分类号: | D02G3/04;D02G3/36;D02G3/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80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缠绕纱 芯材 纳米抗菌纤维 圆环形横截面 涤纶纤维本体 复合色 凹坑 多股 纺纱 吸附 吸湿性 蓄热 远红外纤维 竹炭纤维纱 交替缠绕 抗菌颗粒 抗菌性能 轴线延伸 保暖性 光泽度 透气性 圆环形 均布 内壁 外壁 填充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股混纺复合色纺纱,包括交替缠绕的第一缠绕纱、第二缠绕纱和第三缠绕纱,所述第一缠绕纱包括第一芯材、第一纳米抗菌纤维膜、第二纳米抗菌纤维膜,所述第一芯材的横截面呈圆环形,在所述第一芯材的圆环形横截面的内壁上吸附有第一纳米抗菌纤维膜,在所述涤纶纤维本体的圆环形横截面的外壁上吸附有第二纳米抗菌纤维膜,在所述涤纶纤维本体的圆环形横截面上还均布有多个凹坑,所述凹坑内填充有抗菌颗粒;所述第二缠绕纱包括第二芯材,所述第二芯材内设有多个轴线延伸的蓄热远红外纤维;所述第三缠绕纱为竹炭纤维纱。本发明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同时具有良好的吸湿性、透气性、保暖性和光泽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色纺纱线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多股混纺复合色纺纱。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穿着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要穿着舒适外,还要求服装具有功能性,纤维是服装面料的构成基础,对服装面料的功能起着决定性作用。
市场上的棉织物普遍存在机械强度差和弹性不好的情况,或是在棉织物中夹杂杂质,影响了棉织物的耐用性。而纯棉织物经过水洗和穿着后容易起皱变形,而且纯棉织物的生产成本较高,不利于其的开发和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股混纺复合色纺纱,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纯棉纱线强度差、成本高和现有的涤棉混纺纱吸湿性差、无抗菌性能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股混纺复合色纺纱,包括交替缠绕的第一缠绕纱、第二缠绕纱和第三缠绕纱,所述第一缠绕纱包括第一芯材、第一纳米抗菌纤维膜、第二纳米抗菌纤维膜,所述第一芯材的横截面呈圆环形,在所述第一芯材的圆环形横截面的内壁上吸附有第一纳米抗菌纤维膜,在所述涤纶纤维本体的圆环形横截面的外壁上吸附有第二纳米抗菌纤维膜,在所述涤纶纤维本体的圆环形横截面上还均布有多个凹坑,所述凹坑内填充有抗菌颗粒;所述第二缠绕纱包括第二芯材,所述第二芯材内设有多个轴线延伸的蓄热远红外纤维;所述第三缠绕纱为竹炭纤维纱。
如上所述的多股混纺复合色纺纱,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纳米抗菌纤维膜和第二纳米抗菌纤维膜均为茶多酚/聚乳酸复合纳米纤维膜。
如上所述的多股混纺复合色纺纱,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纳米抗菌纤维膜的厚度为70-80nm。
如上所述的多股混纺复合色纺纱,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二纳米抗菌纤维膜的厚度为80-100nm。
如上所述的多股混纺复合色纺纱,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二芯材的外表面上覆盖有防水透湿层,所述防水透湿层的厚度为0 .01-0 .04μm。
如上所述的多股混纺复合色纺纱,其中,优选的是,所述防水透湿层的表面开设有均匀分布的透气微孔。
如上所述的多股混纺复合色纺纱,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竹炭纤维纱的细度为1.5dtex。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在所述第二芯材内部填充蓄热远红外纤维,所述蓄热远红外纤维能通过吸收外界的热量(如太阳能)并储存起来,并可发射7-14μm的远红外线给予人体,这对人体细胞极为有效,且易被人体吸收,从而使人体有温热感。同时这种波长的远红外波对人体健康有益,它与人体细胞的分子、原子间振动频率一致,其能量可被细胞吸收、引起共鸣共振、活化组织细胞、加速人体的微循环、增强新陈代谢。
(2)第一芯材的横截面呈圆环形,其内壁吸附有第一纳米抗菌纤维膜,外壁吸附有第二纳米抗菌纤维膜,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同时具有良好的吸湿性、透气性、保暖性和光泽度。
(3)加入竹炭纤维,以涤纶为载体,附有竹炭亚纳米粉,涤纶的质量轻,强度大,能起到支撑作用,并且成本较低,竹炭亚纳米粉具有较强的吸湿除臭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巢湖雅戈尔色纺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巢湖雅戈尔色纺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7100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