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锥形管波力发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70843.3 | 申请日: | 2018-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434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7 |
发明(设计)人: | 吴必军;龙正翔;李猛;张运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03B13/24 | 分类号: | F03B13/24;F03B13/26;F03B1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001 | 代理人: | 莫瑶江;袁嘉恩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锥形 管波力 发电 装置 | ||
一种高效锥形管波力发电装置,包括浮力舱、配重、中心管、空气透平、发电机;所述的浮力舱的中心位置设有中心孔,在浮力舱的外周依次是圆柱部、锥形部,所述的圆柱部的外径为D,中心孔的内径为0.27~0.3D;所述的中心管轴向依次为第一圆柱管部、锥形管部、第二圆柱管部,所述的第一圆柱管部与锥形管部的小端连接,所述的第二圆柱管部与锥形管部的大端连接,所述的第一圆柱管部的直径与浮力舱的中心孔内径配合。优点是,结构简单、造价低、安全性高、可维护性强、转换效率不受来浪方向和潮流方向影响、波浪能俘获宽度比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波浪能转换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效锥形管波力发电装置。
背景技术
波浪能蕴藏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然而由于波浪能密度低、海洋环境的恶劣、漂浮装置不可自然接近、海水的腐蚀、海生物附着等因素,开发利用海洋波浪能成本昂贵。这些成本主要表现在装置的材料成本、建造成本、转换机构成本、投放、运输和回收成本、锚泊成本、维护成本、环境成本等。
目前波浪能利用技术种类繁多,然而因漂浮式波浪能利用技术适应面广而成为世界研究的主流,绝大部分漂浮式技术可分为3类:漂浮振荡水柱技术、漂浮振荡浮子技术和漂浮越浪技术。漂浮振荡浮子技术是利用波浪能量推动一个浮体相对另一个浮体(支撑平台)平动或转动转换能量,基于该技术发展的装置必须是双(多)浮体而且必须潜入或半潜入海水中,这一特点意味着材料利用率低(双或多浮体)、浮体间相撞问题不可避免、海生物附着影响大、投放时间长(浮态调节需要时间和设备),其性价比的提高受到技术限制。漂浮越浪技术是利用波浪的爬升作用,把波浪能转换为海水的势能,基于该技术发展的装置特点是单浮体(承载平台),装置要承担转换载体(海水)的重量,因此其结构规模强劲和庞大,在风、波和流共同作用的海况下,系泊系统设计复杂,投资大,水轮机同海水接触,受海生物附着影响大,发展缓慢。漂浮振荡水柱技术是利用一个腔体把波浪能转换为腔体的气动能量,然后再通过空气透平和发电机转换为电能,其特点是单浮体,材料利用率高、不存在相撞问题,透平和发电机位于水面上不受海生物影响,维修方便,但目前俘获宽度比(装置获得的气动能量与装置宽度内波浪能量的比值,CWR)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可维护性强、海生物附着影响小、可靠性高、转换效率优秀的一种高效锥形管波力发电装置。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高效锥形管波力发电装置,包括浮力舱、配重、中心管、空气透平、发电机;所述的浮力舱的中心位置设有中心孔,在浮力舱的外周依次是圆柱部、锥形部,所述的圆柱部的外径为D,中心孔的内径为0.27~0.3D;所述的中心管轴向依次为第一圆柱管部、锥形管部、第二圆柱管部,所述的第一圆柱管部与锥形管部的小端连接,所述的第二圆柱管部与锥形管部的大端连接,所述的第一圆柱管部的直径与浮力舱的中心孔内径配合,第一圆柱管部的轴向长度为1.3~1.4D,所述的锥形管部的小端直径与第一圆柱管部的直径配合,锥形管部的大端直径为0.7~0.74D,锥形管部的轴向长度为1.05~1.15D,所述的第二圆柱管部的直径与锥形管部的大端直径配合;所述的空气透平、发电机安装在第一圆柱管部背离锥形管部一端的端口处,所述的配重设置在第二圆柱管部的外周;所述的中心管的第一圆柱管部从浮力舱的锥形部一端穿入中心孔,所述的中心管与浮力舱安装在一起。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的浮力舱的圆柱部轴向长度为0.75~0.85D,所述的锥形部的轴向长度为0.3~0.4D,锥形部的母线与底面夹角为45°。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的中心管的壁厚为5~10mm。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的配重为环状件套设在第二圆柱管部的外周。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结构简单、造价低、安全性高、可维护性强、转换效率不受来浪方向和潮流方向影响、波浪能俘获宽度比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7084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