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动力电池电芯快速烘烤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69820.0 | 申请日: | 2018-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2306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7 |
发明(设计)人: | 任阳;葛汤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塔菲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塔菲尔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塔菲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58 | 分类号: | H01M10/058;F26B21/00;F26B5/04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潘俊达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烘烤 动力电池 裸电芯 预烘烤 电芯 出风管 进风管 体内 真空干燥炉 生产周期 水蒸气 常规装配 电池测试 电池放置 烘烤过程 烘烤设备 热风干燥 吸气 电池壳 密闭腔 吹气 放入 置入 电池 取出 组装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电池电芯快速烘烤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预烘烤:将裸电芯放入连接有进风管和出风管的密闭腔体内,对裸电芯进行预烘烤,烘烤温度为90~110℃,烘烤时间为20~60min,烘烤过程中通过进风管吹气进行热风干燥,通过出风管吸气带走水蒸气;2)将裸电芯置入电池壳体内,并按照常规装配流程组装成电池;3)将电池放置于真空干燥炉中,使真空度≤500Pa,并在温度80~100℃下烘烤0.5~2h;4)烘烤结束,取出电池测试水含量。本发明在现有烘烤工艺的基础上增加了预烘烤步骤,而无需更改现已有的烘烤设备,使得本发明整个烘烤流程仅需2~3h,大大加快了电芯烘烤效率,缩短了动力电池生产周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力电池电芯快速烘烤工艺。
背景技术
锂离子动力电池做为新型清洁、可再生二次能源,具有能量密度大、自放电小、安全性能和倍率性能好等优点,成为目前电子设备和动力汽车的优异能源,得到十分广泛应用,各锂电企业不但注重产品质量的提升,同样注重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
锂离子电池在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极片的水含量以保证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和安全性能。极片水含量超标会导致电池胀气、容量降低甚至会引起严重的安全问题。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控制环境温湿度和电池注液前烘烤来保证极片的水含量合格。
目前,企业一般采用真空干燥箱进行电池烘烤,但烘烤时间较长,占用烤箱较多,不同种类的电芯烘烤时间不同,一般干燥总用时20~50H,烘烤要不断经过加热、抽真空、充入惰性气体等环节,在抽真空和充入惰性气体的环节因带走大量热量需要重新升温烘烤;加热主要通过热对流和热辐射来实现,但方形电池壳体电池的表面非常光滑不利于热辐射对电池温度的提升,降低了烘烤效率,增大了能耗。因此,要达到锂离子电池电芯干燥效果其中浪费掉的大量的能源与时间,如果能够找到一种合理的锂离子电池电芯干燥方法,减少能源浪费,缩短干燥时间,势必减少烤箱设备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烘烤效率高,烘烤效果好,烘烤速度快的动力电池电芯快速烘烤工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动力电池电芯快速烘烤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预烘烤:将裸电芯放入连接有进风管和出风管的密闭腔体内,对裸电芯进行预烘烤,烘烤温度为90~110℃,烘烤时间为20~60min,烘烤过程中通过进风管吹气进行热风干燥,通过出风管吸气带走水蒸气;
步骤二、将裸电芯置入电池壳体内,并按照常规装配流程组装成电池;
步骤三、将电池放置于真空干燥炉中,使真空度≤500Pa,并在温度 80~100℃下烘烤0.5~2h;
步骤四、烘烤结束,取出电池测试水含量。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动力电池电芯快速烘烤工艺的优选方案,步骤一中,所述密闭腔体包括顶部开口的箱体及可与箱体顶部密封盖合的密封压盖,密封压盖的顶部与驱动气缸驱动连接,所述进风管和所述出风管分别设置在密封压盖的两侧。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动力电池电芯快速烘烤工艺的优选方案,步骤一中,所述进风管和所述出风管交替进行吹气和吸气操作,以确保烘烤均匀。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动力电池电芯快速烘烤工艺的优选方案,步骤一中,所述密闭腔体内设置有加热件,所述加热件为加热管、加热片或加热丝。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动力电池电芯快速烘烤工艺的优选方案,步骤三结束后,在真空干燥炉中充入干燥氮气,降温至45℃以下。充入干燥氮气使降温速度加快,缩短干燥时间。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动力电池电芯快速烘烤工艺的优选方案,步骤二中,所述电池壳体为铝壳或钢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塔菲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塔菲尔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塔菲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塔菲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塔菲尔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塔菲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6982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