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氯化聚乙烯生产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69000.1 | 申请日: | 2018-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072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7 |
发明(设计)人: | 梁格 | 申请(专利权)人: | 双登电缆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8/20 | 分类号: | C08F8/20;C08F110/02;B01J19/00;B01J19/18;B01F7/18;B01F15/00 |
代理公司: | 无锡嘉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88 | 代理人: | 张华伟 |
地址: | 2255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氯化 聚乙烯 生产工艺 | ||
1.一种氯化聚乙烯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通过氯化聚乙烯生产设备制造出氯化聚乙烯半成品;
步骤二:步骤一中得到氯化聚乙烯半成品后,用碳酸钠或氢氧化钠溶液将制得的氯化聚乙烯半成品中的盐酸中和;
步骤三: 步骤二中中和掉盐酸后,用水反复浸泡洗涤物料,除去过量的碱;
步骤四:步骤三中脱碱后,用离心机脱水至氯化聚乙烯浆液含水量达标;
步骤五:步骤四中脱水后,通过脉冲气流干燥器对氯化聚乙烯进行干燥;
步骤六:步骤五中干燥后,用振动筛除去过大颗粒,使粒度分布符合标准要求;
步骤七:步骤六中筛选完成后,对氯化聚乙烯进行抽样检验,合格后称重包装;
其中,步骤一中所述的氯化聚乙烯生产设备包括反应腔(1)、电机(2)、连接轴(3)、搅拌装置(4)、气缸(5)、进料斗(6)、排料管(7)、进水管(8)和进气管(9);所述电机(2)固定在反应腔(1)底部,电机(2)位于反应腔(1)外;所述连接轴(3)位于反应腔(1)内,连接轴(3)下端与电机(2)输出轴相连;所述搅拌装置(4)位于反应腔(1)内,搅拌装置(4)位于连接轴(3)上方,搅拌装置(4)用于搅拌反应物;所述气缸(5)数量为二,两个气缸(5)底部并列固定在连接轴(3)上端,气缸(5)上端与搅拌装置(4)相连,气缸(5)用于带动搅拌装置(4)转动;所述进料斗(6)位于反应腔(1)顶部,进料斗(6)用于将聚乙烯输送至反应腔(1)内;所述排料管(7)固定在反应腔(1)底部,排料管(7)用于将氯化聚乙烯排出反应腔(1);所述进水管(8)位于反应腔(1)顶部,进水管(8)位于进料斗(6)右侧,进水管(8)用于向反应腔(1)内注入冷却水;所述进气管(9)位于反应腔(1)右侧,进气管(9)用于向反应腔(1)内通入氯气;
所述搅拌装置(4)包括转盘(41)、固定轴(42)和扇叶(43);所述转盘(41)位于反应腔(1)内,转盘(41)固定在气缸(5)的活塞杆上;所述固定轴(42)位于反应腔(1)内,固定轴(42)下端固定安装在转盘(41)中心位置;所述扇叶(43)位于反应腔(1)内,扇叶(43)水平固定在固定轴(42)上端,扇叶(43)用于带动转盘(41)向上运动;
所述转盘(41)上还设有矩形滑道(411)、圆孔(412)、矩形凹槽一(413)、皮带轮(414)、皮带(415)和搅拌杆(416);
所述矩形滑道(411)数量为四,矩形滑道(411)位于转盘(41)的上表面,矩形滑道(411)在转盘(41)上呈圆周布置;所述圆孔(412)数量为四,圆孔(412)在转盘(41)上呈圆周布置,圆孔(412)与矩形滑道(411)之间交错开,圆孔(412)贯穿转盘(41);所述矩形凹槽一(413)位于转盘(41)底部,矩形凹槽一(413)数量为八,每个矩形滑道(411)下方有两个矩形凹槽一(413),矩形凹槽一(413)与转盘(41)上表面之间开设有矩形通道,两个矩形凹槽一(413)之间同样开设有矩形通道,矩形通道之间相连通;所述皮带轮(414)数量为八,皮带轮(414)固定在矩形凹槽一(413)内;所述皮带(415)数量为四,皮带(415)穿过矩形通道固定在皮带轮(414)上,皮带(415)中间设有矩形孔,皮带(415)用于对矩形滑道(411)进行密封;所述搅拌杆(416)数量为四,搅拌杆(416)穿过皮带(415)上的矩形孔放置在矩形滑道(411)上,搅拌杆(416)一侧通过弹簧连接在矩形滑道(411)上;
所述搅拌杆(416)还包括弹性布(4161)、滚轮一(4162)、滚轮二(4163)、齿轮一(4164)、齿轮二(4165)和齿条(4166);所述弹性布(4161)位于搅拌杆(416)外围,弹性布(4161)用于包裹搅拌杆(416);所述滚轮一(4162)数量为四,滚轮一(4162)固定在搅拌杆(416)上,搅拌杆(416)通过滚轮一(4162)在矩形滑道(411)内滑动;所述滚轮二(4163)数量为四,滚轮二(4163)固定在搅拌杆(416)内,滚轮二(4163)位于滚轮一(4162)上方,滚轮二(4163)与滚轮一(4162)相接触;所述齿轮一(4164)数量为四,齿轮一(4164)与滚轮二(4163)同轴固定在搅拌杆(416)内;所述齿轮二(4165)数量为四,齿轮二(4165)固定在搅拌杆(416)内,齿轮二(4165)位于齿轮一(4164)上方,齿轮二(4165)与齿轮一(4164)相啮合;所述齿条(4166)水平固定在搅拌杆(416)内,齿条(4166)两端伸出搅拌杆(416)外,齿条(4166)位于齿轮二(4165)上方,齿条(4166)与齿轮二(4165)啮合,齿条(4166)用于使得弹性布(4161)变换形状;
所述圆孔(412)内设有搅拌块(4120);所述搅拌块(4120)包括蜗杆(4121)、翻板(4122)、蜗轮(4123)、齿轮三(4124)、齿轮四(4125)、齿轮五(4126)和盖板(4127);所述转盘(41)上还设有矩形凹槽二(417),矩形凹槽二(417)数量为四,矩形凹槽二(417)位于转盘(41)下表面,矩形凹槽二(417)位于圆孔(412)远离转盘(41)中心的一侧,矩形凹槽二(417)与圆孔(412)之间设有通孔;所述蜗杆(4121)数量为四,蜗杆(4121)一端固定在矩形凹槽二(417)内壁上,蜗杆(4121)另一端穿过矩形凹槽二(417)与圆孔(412)之间的通孔固定在圆孔(412)靠近圆心一侧的内壁上,蜗杆(4121)带齿部位位于矩形凹槽内;所述翻板(4122)数量为四,翻板(4122)通过蜗杆(4121)固定在圆孔(412)内,翻板(4122)用于带动蜗杆(4121)转动;所述蜗轮(4123)数量为四,蜗轮(4123)固定在矩形凹槽二(417)内,蜗轮(4123)位于蜗杆(4121)下方,蜗轮(4123)与蜗杆(4121)啮合;所述齿轮三(4124)数量为四,齿轮三(4124)与蜗轮(4123)同轴固定在矩形凹槽二(417)内;所述齿轮四(4125)数量为四,齿轮四(4125)固定在矩形凹槽二(417)内,齿轮四(4125)位于齿轮三(4124)下方,齿轮四(4125)与齿轮三(4124)啮合;所述齿轮五(4126)数量为四,齿轮五(4126)固定在矩形凹槽二(417)内,齿轮五(4126)位于齿轮四(4125)下方,齿轮五(4126)与齿轮四(4125)啮合;所述盖板(4127)数量为四,盖板(4127)左侧铰接在矩形凹槽内,盖板(4127)左端设置有齿形结构,盖板(4127)位于齿轮五(4126)的右侧,盖板(4127)通过齿形结构与齿轮五(4126)相啮合,盖板(4127)用于对反应物进行搅拌;
将聚乙烯通过反应腔(1)上的进料斗(6)加入反应腔(1)内,通过进水口向反应腔(1)内加入冷却水,通过进气口向反应腔内加入氯气;随后,电机(2)通过连接轴(3)带动搅拌装置(4)转动,电机(2)转动时,固定轴(42)上端的扇叶(43)随着转盘(41)一起转动,扇叶(43)转动带动转盘(41)拉动气缸(5)活塞杆一起向上运动,然后电机(2)停止工作,转盘(41)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运动,电机(2)重复启停,使搅拌更加充分;随着转盘(41)的转动,搅拌杆(416)在离心力与弹簧的作用下在矩形滑道(411)内来回滑动,不停对反应物进行搅拌,皮带(415)在搅拌杆(416)的带动下在皮带轮(414)上来回运动,使得反应物不会流入矩形滑道(411)内;搅拌杆(416)内的滚轮一(4162)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在矩形滑道(411)内来回滚动,滚轮一(4162)通过摩擦力带动滚轮二(4163)转动,滚轮二(4163)上同轴固定的齿轮一(4164)带动齿轮二(4165)转动,齿条(4166)在齿轮二(4165)的带动下在搅拌杆(416)内左右滑动,齿条(4166)滑动使得弹性布(4161)形状发生变化,使得搅拌杆(416)可以更好的在反应腔(1)内搅拌;此外,随着转盘(41)的转动,翻板(4122)在反应物的冲击下发生转动,蜗杆(4121)随着翻板(4122)同步转动带动蜗轮(4123)一起转动,蜗轮(4123)上同轴固定的齿轮三(4124)带动齿轮四(4125)转动,齿轮四(4125)带动齿轮五(4126)转动,齿轮五(4126)使得盖板(4127)运动,从而反应物的搅拌更加充分;最后,将生产出的氯化聚乙烯成品通过排料管(7)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双登电缆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双登电缆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69000.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