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感应式电源供应器的金属异物检测方法及其供电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58208.3 | 申请日: | 2018-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088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8 |
发明(设计)人: | 蔡明球;詹其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达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50/60 | 分类号: | H02J50/60;H02J50/12;G01V3/10 |
代理公司: | 深圳新创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23 | 代理人: | 江耀纯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感应 电源 供应 金属 异物 检测 方法 及其 供电 模块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金属异物检测方法,用于一感应式电源供应器的供电模块,该供电模块包括一供电线圈,其受控于一第一驱动信号及一第二驱动信号。该金属异物检测方法包括在该第一驱动信号及该第二驱动信号上周期性产生一侦测信号,该侦测信号控制该供电线圈进行谐振并产生一线圈信号;设定至少一临界电压,并将该线圈信号的多个峰值分别和该至少一临界电压进行比较,以产生多个触发信号;根据该线圈信号的一谐振频率,决定是否执行一预充电程序;以及根据该多个触发信号及该谐振频率,判断该感应式电源供应器的一供电范围内是否存在金属异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感应式电源供应器的金属异物检测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可在感应式电源供应器启动送电之前判别金属异物是否存在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感应式电源供应器中,供电端通过驱动电路推动供电线圈产生谐振,进而发出射频电磁波,再通过受电端的线圈接收电磁波能量后进行电性转换,以产生直流电源提供给受电端装置。供电线圈所发送的电磁能量若施加于金属体上,会对其产生加热效果,累积热量后可能造成金属体高温引起燃烧而发生危害。在现有技术中,感应式电源供应器可在送电过程中周期性地中断驱动以进行金属异物检测,若发现金属异物即停止发送电力,过一段时间之后再重新启动送电,接着送电一段期间后,若侦测到金属异物存在则再次停止送电。如此反复循环仍持续对金属物体加热,长时间加热过后仍可能发生危险。
鉴于此,实有必要提出另一种金属异物检测方法,可在感应式电源供应器开始送电之前进行判断,并在发现金属异物存在时不启动送电,进而实现更有效的金属异物防护机制。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可在感应式电源供应器启动送电之前判别金属异物是否存在的方法,可提升感应式电源供应器的金属异物防护功效。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金属异物检测方法,用于一感应式电源供应器的一供电模块,该供电模块包括一供电线圈,该供电线圈受控于一第一驱动信号及一第二驱动信号。该金属异物检测方法包括在该第一驱动信号及该第二驱动信号上周期性产生一侦测信号,其中,该侦测信号控制该供电线圈进行谐振并产生一线圈信号;设定至少一临界电压,并将该线圈信号的多个峰值分别和该至少一临界电压进行比较,以产生多个触发信号;根据该线圈信号的一谐振频率,决定是否执行一预充电程序;以及根据该多个触发信号及该谐振频率,判断该感应式电源供应器的一供电范围内是否存在金属异物。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用于一感应式电源供应器的供电模块,用来执行一金属异物检测方法,该供电模块包括一供电线圈、一供电驱动模块、一信号接收模块及一处理器。该供电驱动模块耦接于该供电线圈,用来输出一第一驱动信号及一第二驱动信号至该供电线圈,并在该第一驱动信号及该第二驱动信号上周期性产生一侦测信号,其中,该侦测信号控制该供电线圈进行谐振并产生一线圈信号。该信号接收模块耦接于该供电线圈,用来设定至少一临界电压,并将该线圈信号的多个峰值分别和该至少一临界电压进行比较,以产生多个触发信号。该处理器耦接于该信号接收模块,用来执行以下步骤:根据该线圈信号的一谐振频率,决定是否执行一预充电程序;以及根据该多个触发信号及该谐振频率,判断该感应式电源供应器的一供电范围内是否存在金属异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感应式电源供应器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侦测信号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线圈信号的峰值与临界电压进行比较以产生触发信号的示意图。
图4为金属异物存在的情况下触发信号的时间缩短的示意图。
图5为受电模块发生故障时在线圈信号上造成不规则抖动式衰减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判断线圈信号的谐振频率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侦测信号及预充电程序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达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达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5820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