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震耐火耐蚀钢以及中厚钢板和薄钢板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58143.2 | 申请日: | 2018-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287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4 |
发明(设计)人: | 李昭东;王鑫;曹燕光;雍岐龙;陈润农;陈颖;王慧敏;杨忠民;沈俊昶 | 申请(专利权)人: | 钢铁研究总院;中联先进钢铁材料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8/02 | 分类号: | C22C38/02;C22C38/04;C22C38/06;C22C38/08;C22C38/12;C22C38/14;C22C38/16;C21D8/02;C21D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86 | 代理人: | 马东伟;胡时冶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震 耐火 耐蚀钢 以及 钢板 制造 方法 | ||
1.一种抗震耐火耐蚀薄钢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薄钢板为厚度小于或等于20mm的热连轧钢板;
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将连铸坯或铸锭加热,均热,得到均热后的钢坯,具体为将开坯后的连铸坯或开坯后的铸锭加热,均热,得到均热后的钢坯,加热温度为1180-1250℃,均热时间为0.5-3h;
步骤2:对均热后的钢坯进行热轧粗轧和热轧精轧,得到热轧后的钢板,热轧粗轧轧制3-6道次,热轧精轧轧制5-10道次,热轧粗轧的开轧温度为1180-1220℃,热轧精轧的终轧温度为850-950℃;
步骤3:对热轧后的钢板进行分段层流冷却,卷取,卷取温度为600-700℃,获得铁素体和贝氏体组织,得到热连轧卷板;步骤4:对热连轧卷板进行两次热处理,得到热处理后的钢板,具体为热连轧卷板在横切机组分切、粗矫后,采用压力淬火热处理生产线进行两次热处理,得到热处理后的卷板;
步骤5:对热处理后的钢板进行第二次层流冷却,第二次层流冷却的返红温度400-500℃,第二次层流冷却的速度大于10℃/s,固溶60wt.%以上的铜,随后进行第二次空冷,利用余热自回火消除应力和进行碳配分,得到抗震耐火耐蚀薄钢板;
所述抗震耐火耐蚀薄钢板的制造方法,采用抗震耐火耐蚀钢的组成为:C:0.05~0.11wt.%、Si:0.10~0.30wt.%、Mn:1.00~2.00wt.%、Ni:1.00~1.50wt.%、Cu:1.00~1.50wt.%、Mo:0.50~0.60wt.%、Nb:0.05~0.10wt.%、V:0.05~0.10wt.%、Ti:0.010~0.030wt.%、Al:0.015~0.035wt.%、B:0~0.0018wt.%、P:0.015wt.%、S:0.010wt.%,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震耐火耐蚀薄钢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段冷却的方法如下:第一段为水冷,第一段冷却速度大于20℃/s;第二段为空冷,第三段为补偿层流冷却,第三段冷却速度3-10℃/s。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抗震耐火耐蚀薄钢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次热处理中,第一次热处理为奥氏体化-淬火热处理,包括如下步骤:加热至850-950℃进行等温,保温时间为20min-60min,随后进行压力淬火,压力淬火的返红温度400℃以下,压力淬火层流冷却速度大于10℃/s,随后空冷至200℃以下获得马氏体组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抗震耐火耐蚀薄钢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次热处理中,第二次热处理为两相区等温热处理,仍然采用压力淬火热处理生产线,加热至650-700℃进行等温,等温时间为0.5-3h。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抗震耐火耐蚀薄钢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的抗震耐火耐蚀钢组成为:C:0.05~0.09wt.%、Si:0.25~0.28wt.%、Mn:1.10~1.80wt.%、Ni:1.15~1.45wt.%、Cu:1.05~1.45wt.%、Mo:0.55~0.58wt.%、Nb:0.06~0.09wt.%、V:0.058~0.092wt.%、Ti:0.015~0.028wt.%、Al:0.025~0.030wt.%、B:0.0002~0.0012wt.%、P:0.015wt.%、S:0.010wt.%,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钢铁研究总院;中联先进钢铁材料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钢铁研究总院;中联先进钢铁材料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58143.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