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重载铁路的钢混结合梁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556549.7 | 申请日: | 2018-05-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895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6 |
| 发明(设计)人: | 叶阳升;谷牧;胡所亭;陶晓燕;葛凯;苏永华;刘吉元;鞠晓臣;朱希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1D19/00 | 分类号: | E01D19/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智桥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60 | 代理人: | 洪余节 |
| 地址: | 10008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重载 铁路 结合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重载铁路的钢混结合梁结构,钢主梁采用双工型钢,通过在工型钢上表面焊接栓钉,把钢主梁和桥面板连接为整体,梁体采用变截面设计,端部梁体高度可根据需要调整,变截面处采用弧线过渡,钢主梁弧形过渡段处、顶梁点处设有加劲肋,双工型钢之间设置有中间横联或者端部横联。双工型钢主梁空间开放,便于检查维修;梁体结构简单,可根据需要在工厂制作,然后运输至桥位处架设,也可以在桥位处拼装,现浇混凝土;通过变截面设计,满足桥墩处对结构高度的限制要求;通过横联连接方式,保证梁体结构具有足够的横向刚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梁结构,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重载铁路的钢混结合梁结构。
背景技术
重载铁路运输因其运能大、效率高、运输成本低而受到世界各国铁路的广泛重视,美国、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南非等通过既有线路升级改造或新建重载铁路重载铁路以大量开行重载列车,在欧洲以客运为主的客货混运干线上也开始开行重载列车。在中国大秦铁路大量开行25t轴重重载列车,朔黄铁路通过强化改造,具备开行30t轴重重载列车能力,新建的按30t轴重荷载设计的瓦日铁路和蒙华铁路具备开行30t轴重重载列车能力,另外,中国铁路总公司将在既有线干线发展开行27t轴重列车。
在铁路建设中,桥梁作为跨越河流、公路等障碍物的结构有多种形式,有预应力混凝土梁、钢筋混凝土梁、钢梁,并少量采用适用于重载铁路的钢混结合梁结构,如上承式钢箱主梁结合梁,下承式钢桁主梁结合梁等,既有结构形式的结合梁跨越能力相对较大,但是结构相对较为复杂,结构自重也较大。对于新建重载铁路或既有线强化改造时中小跨度,采用既有结构形式结合梁存在一定的欠缺。
既有重载铁路应用的适用于重载铁路的钢混结合梁结构主要在新建线路中,且一般为钢箱主梁结合梁或钢桁主梁结合梁,适用跨度一般为32m及以上,结构复杂,自重较大;对于中小跨度不太适用。(1)既有钢箱主梁结合梁如用在中小跨度桥梁中,由于建筑高度小,人员无法进入钢箱进行检查和维修;下承式钢桁主梁结合梁建筑高度太大,钢材和混凝土用量大,存在不必要的浪费。 (2)既有线强化改造时,往往在桥墩处对梁体高度或上部空间有限制,既有型式结合梁不能满足此项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重载铁路的钢混结合梁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缺点。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适用于重载铁路的钢混结合梁结构,钢主梁采用双工型钢,钢主梁和桥面板连接为整体,桥面板上设有挡砟墙,所述的钢主梁梁体采用变截面设计,端部梁体高度低于中间梁体的高度,变截面处采用弧线过渡,双工型钢之间设置有横联进行连接;所述的横联包括中间横联和设置在支座处的端部横联;通过在所述的双工型钢上表面焊接栓钉或剪力钉把所述的钢主梁和所述的桥面板连接为整体;
所述的钢主梁结构通过腹板连接,腹板的外侧设置有加劲肋;所述的中间横联通过高强螺栓和节点板与两个工型钢主梁腹板加劲肋连接起来;
所述的钢主梁弧形过渡段处、顶梁点处、支座处设有加劲肋,加劲肋沿着钢主梁结构的延伸方向;
所述的端部横联与所述的工型钢主梁等高,所述的端部横联上翼缘通过陶瓷衬垫对接焊缝与钢主梁上缘连接,端部横联腹板和支座处钢主梁加劲肋通过高强螺栓连接,端部横联下翼缘和钢主梁下翼缘通过高强螺栓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结构简单,自重轻,施工方便,可预制后通过吊装架梁或高架平台换梁,亦可以在桥位处现浇混凝土桥面板;梁体变截面设计,对既有线桥墩处高度限制有良好的适应性,且外形美观;变截面处采用弧线过渡,并设置一组短加劲肋,可有效降低集中应力;端横联与钢主梁连接方式提高了梁端疲劳受力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适用于重载铁路的钢混结合梁结构立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1-1剖面图(梁端无横联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5654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