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小直径螺旋换热管漏磁内检测装置及串并联检测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554282.8 | 申请日: | 2018-05-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5675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5 |
| 发明(设计)人: | 崔巍;张强;孙凯;王珂;宋日悬;张煜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石油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27/83 | 分类号: | G01N27/83 |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杨立超 |
| 地址: | 163318 黑龙江省大***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检测 探头 漏磁 直径螺旋 换热管 探头驱动机构 中间连接体 检测装置 串并联 磁化体 串联 螺旋换热管 钢珠 并联使用 端部连接 多根管道 钢管筒体 换热器管 检测技术 单根管 支撑体 磁铁 根管 同轴 衔铁 分设 驱动 移动 | ||
小直径螺旋换热管漏磁内检测装置及串并联检测方法,涉及螺旋换热管漏磁内检测技术。为了实现对小直径螺旋换热管的漏磁内检测。所述装置包括探头驱动机构和至少一个检测探头;探头驱动机构驱动检测探头在换热器管内移动;所述检测探头包括中间连接体、以及依次同轴分设于中间连接体两端的磁化体、钢珠支撑体、端部连接体;每个磁化体包括周轴设置的衔铁、磁铁以及钢管筒体;选择将多个检测探头在单根管内串联,然后再在多根管内将之前串联的检测探头进行并联使用,同时对多根管道进行检测,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检测的效率,节省了时间与人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螺旋换热管漏磁内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小直径螺旋换热管串并联漏磁内检测装置及串并联检测方法。
发明背景
在当今世界,能源是人类所要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能源的开发及转换利用是所有国家的重要课题。换热器在化工、冶金、交通、航空与航天等部门应用十分广泛,是能源利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炼油、化工装置中40%左右的设备都是换热器,更是占到了总投资的30%~45%。换热器不仅投资昂贵,而且换热器的好坏是影响整套装置的平稳运行和企业综合经济指标的直接因素。
换热管是石油化工行业生产中最为常用的换热设备部件,是换热设备的核心部件,常用的有换热器管束、余热锅炉管子等。换热管可分为换热直管和螺旋换热管两大类,相比于换热直管,螺旋换热管在换热设备中的使用相对较晚。但是螺旋换热管用于换热设备具有很大的优势:比如单位体积的传热面积大、结构较为紧凑、传热效率高、能克服管子的热应力等,螺旋管换热器以其诸多的优点,使其在工业生产中被日益广泛的应用。
螺旋换热管的安全状态对生产和经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旦其发生泄漏,轻则会出现混料,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重则会引发火灾事故。如果螺旋换热管腐蚀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换热设备的使用,需对其进行修理和更换,如果腐蚀缺陷不能及时发现,换热管就会带着隐患运行,从而影响装置安全、稳定、长周期运行。但是由于螺旋换热管结构形状,导致对其安全检测实施困难。
目前,针对换热直管以及大直径的螺旋换热管的缺陷检测技术已经日趋成熟,但是对小直径螺旋换热管的安全检测尚未出现相关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设计一种小直径螺旋换热管漏磁内检测装置及串并联检测方法,通过技术革新,实现基于漏磁法的小直径螺旋换热管缺陷检测,拓宽现有被检对象范围。换言之,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小直径螺旋换热管漏磁内检测装置及串并联检测方法,以实现对小直径螺旋换热管的漏磁内检测。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小直径螺旋换热管漏磁内检测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探头驱动机构和至少一个检测探头;探头驱动机构驱动检测探头在螺旋换热管内移动;
所述检测探头包括中间连接体、以及依次同轴分设于中间连接体两端的磁化体、钢珠支撑体、端部连接体;位于检测探头两端的端部连接体一方面与探头驱动机构的电缆接头(电缆接头安装在软管电缆上)的直通接插件相连,用于连接检测探头与探头驱动机构的软管电缆,另一方面与磁化体的衔铁的配合,用于固定钢珠支撑体;
每个钢珠支撑体包括两瓣夹板、以及位于二者之间的一圈钢珠,两瓣用于固定中间钢珠的夹板Ⅰ和夹板Ⅱ紧固在一起形成一个用于容纳钢珠的环槽,钢珠用于与管内壁接触促进检测探头的传动;钢珠支撑体通过端部连接体与磁化体的衔铁连接;
每个磁化体包括周轴设置的衔铁、磁铁以及钢管筒体;钢管筒体用于保护磁铁以及衔铁,磁铁的端面处加工出一个阶梯形状,使其对应卡在钢管筒体的内阶梯形状里,先磁铁装入钢管筒体的一端内,再将衔铁插入钢管筒内,磁铁、衔铁和钢管筒体通过连接件定位在一起,组成一个独立的整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石油大学,未经东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5428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