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四支链驱动单支链随动的并串混联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551223.5 | 申请日: | 2018-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480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6 |
发明(设计)人: | 郑燕红;姚猛;邓湘金;王硕;赵志晖;金晟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
主分类号: | B25J9/00 | 分类号: | B25J9/00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天科技专利中心 11009 | 代理人: | 任林冲 |
地址: | 10009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随动 电动缸 动平台 十字铰 混联装置 上端部 下表面 下端部 球铰 升降自由度 转动自由度 驱动 协同运动 上表面 转动 升降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四支链驱动单支链随动的并串混联装置,包括基座、动平台、电动缸、十字铰、球铰以及随动支链,各个电动缸的下端部分别通过十字铰与基座的上表面连接,各个电动缸的上端部分别通过球铰与动平台的下表面连接,该随动支链的下端部通过十字铰与基座的中部连接,该随动支链的上端部与动平台的下表面连接,动平台具有两个转动自由度和一个升降自由度,各个电动缸协同运动,实现任意方向的转动和一定范围内的升降。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混联机器人机构学领域,涉及一种四支链驱动单支链随动的并串混联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并联机构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发现很多实际任务操作过程中,运用六个自由度工作空间的情况是相对较少的,而少自由度并联机构研究中三自由度并联机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最经典的当属3-RPS并联机构,但其存在工作空间较小,刚度性能不强等缺点。
国内外学者对三自由度并联机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最为广泛的是3-RPS并联机构,采用3个包含转动副、球副、移动副的RPS分支连接动、静平台,其构造简单、成本低廉、操作方便、解耦容易,成为少自由度并联机构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的重要形式,但传统的3-RPS并联机构由于自由度较少,其自身受到恒定外负载的抗变形能力较弱,相对于多自由度并联机构静刚度性能较差。另一方面,采用3支链形式工作冗余度,在单个支链发生故障时,并联机构难以正常工作,而部分采用多支链设计的并联机构又存在支链过多过冗余,构造复杂度上升,操作控制难度加大,产品成本呈增加趋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问题:为克服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四支链驱动单支链随动的并串混联装置,提升对动平台的刚性支撑能力、动平台载荷能力以及平台的安全性。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
一种四支链驱动单支链随动的并串混联装置,包括基座、动平台、电动缸、十字铰、球铰以及随动支链,各个电动缸的下端部分别通过十字铰与基座的上表面连接,各个电动缸的上端部分别通过球铰与动平台的下表面连接,该随动支链的下端部通过十字铰与基座的中部连接,该随动支链的上端部与动平台的下表面连接,动平台具有两个转动自由度和一个升降自由度,各个电动缸协同运动,实现任意方向的转动和一定范围内的升降。
电动缸的下端部和上端部分别连接于基座和动平台的边缘,以在各个电动缸、基座和动平台之间形成一个活动空间,该随动支链位于活动空间内。
相邻两个电动缸的距离相等,并且相对的两个电动缸相互对称,随动支链位于基座和动平台的中心位置。
任意方向的转动范围为0-20°,升降范围为0-450mm。
任意方向转动方法为:通过电动缸改变驱动支链的杆长li=||r5+ai-bi||,其中,bi为基座中心至驱动支链与基座连接点的矢量;r5为基座中心至动平台的矢量;ai为动平台中心至驱动支链与动平台连接点的矢量,进而调整动平台的倾斜角度α、β。
控制升降的方法为:建立中间矢量ai=Rapi,其中ai为动平台中心至驱动支链与动平台连接点的矢量,api为水平状态下动平台中心至驱动支链与动平台连接点Ai的矢量,R为倾角α、β确定的旋转矩阵,
进而根据位置闭环约束,得到各驱动支链杆长li=||r5+ai-bi||,其中bi为基座中心至驱动支链与基座连接点的矢量,通过电动缸改变各驱动支链杆长,完成姿态调整;根据高度调整需求,通过电动缸以相同状态调整各驱动支链杆长,实现动平台升降运动。
电动缸具有自锁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未经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5122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机器人防撞保护型底座
- 下一篇:一种智能交互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