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精确定向钻技术的复合非开挖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550136.8 | 申请日: | 2018-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525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7 |
发明(设计)人: | 张鸿;翟子聪;苏建辉;徐保昌;马庆林;谢淑娟;曾德远;陈顺财;梁汉宗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7/04 | 分类号: | E21B7/04;E21B7/28 |
代理公司: | 广州恒华智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99 | 代理人: | 陈明月 |
地址: | 510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钻头 预设 地下管线 终点位置 钻进 非开挖施工 导向轨迹 导向孔 工作井 开挖 施工 复合 水平定向钻机 安全距离 导向系统 工程施工 管道铺设 预设位置 回扩器 一次性 障碍物 挖出 焊接 探测 铺设 | ||
本发明涉及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基于精确定向钻技术的复合非开挖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对施工路径范围内的地下管线进行探测;(2)在预设入钻点开挖入钻工作井;(3)在预设出钻点开挖接收工作井;根据待铺管线与现有地下管线和/或障碍物的安全距离要求将钻头钻进终点位置设定在现有地下管线附近的预设位置;根据预设入钻点与钻头钻进终点位置设定合理的导向轨迹;(4)根据设定的导向轨迹,由水平定向钻机采用有线导向系统从预设入钻点进行导向孔施工,直至钻头到达钻进终点位置,钻出或人工掏挖出钻头;(5)采用回扩器对导向孔进行一次性回扩或多级回扩;(6)待铺设管道的焊接和回拖施工,从而完成管道铺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基于精确定向钻技术的复合非开挖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改革与发展,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与日俱增,开挖路面进行各类地下管线施工导致的社会问题、交通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等已严重的影响人民的生活,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限制开挖的各类规定也应运而生。现在,市政工程、电力管网、通讯管道建设等,普遍采用了非开挖水平定向钻技术施工,是不影响城市道路和保护环境的最理想的施工方法。
现有定向钻的非开挖施工方法,是一种只能实施从道路一侧直钻入,通过一定角度的按照设计的抛物线钻探,然后从道路另外一侧以一定角度钻出的传统施工方式。对入钻和出钻的环境与空间要求相当高。然而,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主城区道路上通常埋有大量的电力、煤气、供水、通讯的管线,现有定向钻的非开挖施工方法在遇到地下管线障碍时无法完成出钻的情况就只能迁移障碍管线才能出钻后完成拖管。如果是在城市管线密集区域,迁移难度大,协调单位多,施工时间长,成本高。甚至有部分管线无法实现迁移,后续管线的敷设只能在有限空间范围内完成,实施时间越后的项目可选择空间越小,导致部分非开挖施工受到其他管线阻碍无法完成穿越施工。强行穿越施工将损坏其他原有管线,后果严重。
因此,开发一种基于精确定向钻技术的复合非开挖施工方法,安全、不损伤其他管线,有效解决现有预定出钻位置因管线问题而无法施工的难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精确定向钻技术的复合非开挖施工方法。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基于精确定向钻技术的复合非开挖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对施工路径范围内的地下管线进行探测,弄清每根管线的走向、深度、及其与待铺管线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
(2)在预设入钻点开挖入钻工作井;
(3)在预设出钻点开挖接收工作井,开挖出地下管线和/或障碍物的位置,全面露出地下管线和/或障碍物;根据待铺管线与现有地下管线和/或障碍物的安全距离要求将钻头钻进终点位置设定在现有地下管线附近的预设位置;根据预设入钻点与钻头钻进终点位置设定合理的导向轨迹;
(4)根据设定的导向轨迹,由水平定向钻机采用有线导向系统从预设入钻点进行导向孔施工,直至钻头到达钻进终点位置,钻出或人工掏挖出钻头;
(5)采用回扩器对导向孔进行一次性回扩或多级回扩;
(6)待铺设管道的焊接和回拖施工,从而完成管道铺设。
优选地,所述水平定向钻机包括与钻机连接的钻杆、与钻杆连接的钻头。
优选地,所述有线导向系统包括用于安装在钻头的有线传感器和地面设备,所述有线传感器与地面设备通过线缆通信,所述地面设备包括编携计算机、接口电路面板、显示器和供电电源。
优选地,所述有线导向系统为Eclipse有线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电力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电力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5013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