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磷回收的生物强化氮磷处理系统与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545215.X | 申请日: | 2018-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836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4 |
发明(设计)人: | 王金龙;李军;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金龙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C02F101/10;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500 山东省青岛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反应池 磷回收 处理系统 连接管路 生物强化 二沉池 氮磷 去除 剩余污泥排放管 污水处理领域 分支进水管 好氧硝化区 污泥回流管 反硝化区 高效脱氮 管理方便 简单运行 脱氮除磷 预缺氧区 主进水管 最大流量 工艺流程 超越管 出水端 出水管 出水区 回流比 回收区 进水端 脱碳区 厌氧区 出水 除磷 低碳 好氧 通量 污泥 节能 污水 | ||
1.一种基于磷回收的生物强化氮磷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系统由反应池(S0)、二沉池(S2)及连接管路组成;反应池(S0)从进水端至出水端依次为预缺氧区(PreA)、厌氧区(AP)、中沉区(S1)、回收区(S3)、好氧硝化区(ON)、反硝化区(ANP)、好氧脱碳区(OC)、出水区(CS)。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磷回收的生物强化氮磷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缺氧区(PreA)、厌氧区(AP)、反硝化区(ANP)、回收区(S3)均设有搅拌器;所述中沉区(S1)底部设有中沉区泥斗(ND1),中沉区(S1)底部坡向中沉区泥斗(ND1),坡度在1%-3%;所述回收区(S3)底部设有回收区泥斗(ND2),回收区(S3)底部坡向回收区泥斗(ND2),坡度在1%-3%;所述好氧硝化区(ON)、好氧脱碳区(OC)均设有曝气;所述好氧硝化区(ON)和好氧脱碳区(OC)均投加悬浮载体;所述悬浮载体密度为0.90-0.98g/cm3,空隙率>85%,填充率在30%-60%,比表面积≥300m2/m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磷回收的生物强化氮磷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缺氧区(PreA)和厌氧区(AP)通过预缺氧区厌氧区隔墙(G1)上设有的预缺氧区厌氧区孔洞(K1)相通;所述厌氧区(AP)和中沉区(S1)通过厌氧区中沉区隔墙(G2)上设有的厌氧区中沉区孔洞(K2)相通;所述中沉区(S1)和回收区(S3)通过中沉区回收区隔墙(G7)上设有的中沉区回收区孔洞(K7)相通;所述回收区(S3)和好氧硝化区(ON)通过回收区好氧硝化区隔墙(G3)上设有的回收区好氧硝化区孔洞(K3)相通;所述好氧硝化区(ON)和反硝化区(ANP)通过好氧硝化区反硝化区隔墙(G4)上设有的好氧硝化区反硝化区孔洞(K4)相通;所述好氧硝化区反硝化区孔洞(K4)上设有好氧硝化区反硝化区多孔板(W1);所述反硝化区(ANP)和好氧脱碳区(OC)通过反硝化区好氧脱碳区隔墙(G5)上设有的反硝化区好氧脱碳区孔洞(K5)相通;所述好氧脱碳区(OC)和出水区(CS)通过好氧脱碳区出水区隔墙(G6)上设有的好氧脱碳区出水区孔洞(K6)相通;所述好氧脱碳区出水区孔洞(K6)上设有好氧脱碳区出水区多孔板(W2);
所述预缺氧区厌氧区孔洞(K1)的上沿在厌氧区(AP)水面以下0.5m-1.5m;所述厌氧区中沉区孔洞(K2)的中心距池底距离为厌氧区(AP)有效水深的50-60%;所述中沉区回收区孔洞(K7)的下沿距池底距离与厌氧区(AP)有效水深相同;所述回收区好氧硝化区孔洞(K3)的下沿距池底距离与回收区(S3)有效水深相同;所述好氧硝化区反硝化区孔洞(K4)的上沿在反硝化区(ANP)水面以下0.5m-1.5m;所述反硝化区好氧脱碳区孔洞(K5)的上沿在反硝化区(ANP)水面以下0.5m-1.5m;所述好氧脱碳区出水区孔洞(K6)的上沿在反硝化区(ANP)水面以下0.5m-1.5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磷回收的生物强化氮磷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路包括主进水管(P1)、分支进水管(P2)、出水管(P3)、污泥超越管(P4)、污泥回流管(P5)、剩余污泥排放管(P6)、连接管(P7)、回收管(P8)、投药管(P9);所述主进水管(P1)与厌氧区(AP)前端底部相通;所述分支进水管(P2)一端与预缺氧区(PreA)前端中部相通,另一端与主进水管(P1)相通;所述污泥超越管(P4)一端与中沉区(S1)底部的中沉区泥斗(ND1)相通,另一端与反硝化区(ANP)的前端底部相通;所述污泥回流管(P5)一端与二沉池(S2)底部相通,另一端与预缺氧区(PreA)前端中部相通;所述剩余污泥排放管(P6)与二沉池(S2)底部相通;出水区(CS)与二沉池(S2)通过连接管(P7)相通;所述出水管(P3)与二沉池(S2)顶部相通;所述投药管(P9)与回收区(S3)前端顶部相通;所述回收管(P8)与回收区泥斗(ND2)相通;污泥超越管(P4)和污泥回流管(P5)分别设有污泥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金龙,未经王金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45215.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