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力总成冷却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542969.X | 申请日: | 2018-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495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6 |
发明(设计)人: | 徐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1/02 | 分类号: | B60K11/02;B60K1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毕翔宇 |
地址: | 315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散热组件 冷却介质通道 动力总成 控制组件 冷却介质 冷却装置 温度信息 预设 连通 出口 汽车技术领域 工作效率 介质通道 控制冷却 温度降低 断开 概率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力总成冷却装置及方法,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动力总成冷却装置包括控制组件和散热组件;散热组件的入口能够与动力总成的冷却介质通道的出口连通,散热组件的出口能够与冷却介质通道的入口连通;控制组件用于获取冷却介质通道和散热组件内的冷却介质的温度信息,在冷却介质通道内的冷却介质的温度信息小于第一预设温度时,控制组件控制冷却介质通道的出口与散热组件的入口断开;散热组件用于将散热组件内的冷却介质的温度降低至小于第二预设温度,且在散热组件内的冷却介质的温度信息小于第二预设温度时,控制组件控制散热组件的出口与冷却介质通道的入口连通,使动力总成提高能够保持较为适宜的工作温度的概率,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动力总成冷却装置,以及一种使用该动力总成冷却装置对动力总成进行冷却的方法。
背景技术
动力总成装置工作时,因燃烧、啮合以及摩擦等原因会产生大量热量,导致动力总成装置温度升高,当外界环境温度较高,或工况恶劣时,动力总成装置内的工作温度会超出其适宜工作温度,工作效率将大幅度降低,甚至烧坏动力总成装置。因此,动力总成装置需设计冷却装置,使动力总成装置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工作。
现有的动力总成冷却装置的冷却能力恒定,并且在动力总成装置开始工作后,冷却装置也即刻开始工作给动力总成装置降温,直至动力总成装置停止工作。这种冷却方式,虽可在一定时间内使动力总成装置工作在适宜温度范围内,但在动力总成装置开始工作时,动力总成装置内的冷却介质的温度较低,即刻给动力总成装置降温,会推迟动力总成装置达到适宜工作温度时间,降低效率;同时若外界环境温度较高,或工况恶劣导致工作温度很高时,冷却装置的冷却能力恒定,难以使动力总成装置维持在适宜温度,导致动力总成装置的工作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总成冷却装置及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动力总成难以维持适合的温度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动力总成冷却装置,包括控制组件和散热组件;
所述散热组件的入口能够与动力总成的冷却介质通道的出口连通,所述散热组件的出口能够与冷却介质通道的入口连通;
所述控制组件用于获取冷却介质通道和散热组件内的冷却介质的温度信息,在冷却介质通道内的冷却介质的温度信息小于第一预设温度时,所述控制组件控制冷却介质通道的出口与散热组件的入口断开;在冷却介质通道内的冷却介质的温度信息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时,所述控制组件控制冷却介质通道的出口与散热组件的入口连通;
所述散热组件用于将散热组件内的冷却介质的温度降低至小于第二预设温度,且在散热组件内的冷却介质的温度信息小于第二预设温度时,所述控制组件控制散热组件的出口与冷却介质通道的入口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组件包括多个依次连通的散热器;
位于多个散热器一端的散热器的入口能够与冷却介质通道的出口连通,且每个所述散热器的出口均能够与冷却介质通道的入口连通;
在冷却介质通道内的冷却介质的温度信息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时,所述控制组件控制冷却介质通道的出口与位于多个散热器一端的散热器的入口连通;
所述控制组件用于获取每个散热器内的冷却介质的温度信息,在任一个散热器内的冷却介质的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时,所述控制组件控制该散热器的出口与另一个散热器的入口连通;在任一个散热器内的冷却介质的温度小于第二预设温度时,所述控制组件控制该散热器的出口与冷却介质通道的入口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组件包括多个温度检测件;多个所述温度检测件分别设置在所述冷却介质通道和每个所述散热器中。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组件还包括多个阀件;多个所述阀件分别设置在位于多个散热器一端的散热器的入口与冷却介质通道的出口之间、相邻的散热器之间以及每个散热器的出口与冷却介质通道的入口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4296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