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热镀锌带钢生产用炉尾转向室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541161.X | 申请日: | 2018-05-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4162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7 |
| 发明(设计)人: | 季春风;刘泽东;倪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万达薄板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1D9/573 | 分类号: | C21D9/573;C23C2/06;C23C2/40 |
| 代理公司: | 重庆飞思明珠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28 | 代理人: | 刘念芝 |
| 地址: | 408000***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镀锌 带钢 生产 用炉尾 转向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镀锌带钢生产用炉尾转向室,包括转向室本体与安装于转向室本体内的转向辊,在所述转向室本体的两侧还分别固定有第一加热机构与第二加热机构,且所述第一加热机构与第二加热机构的发热区均朝向转向辊设置,所述第一加热机构与第二加热机构的轴心线与所述转向辊的轴心线平行。其显著效果是:通过在转向室本体的对角设置两根电热辐射管,对转向辊进行加热,使得转向辊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受热膨胀发生形变,形成凸度对带钢产生更大的张力,防止带钢跑偏,从而大大缩短了开机时间,有效地加快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开机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带钢热镀锌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热镀锌带钢生产用炉尾转向室。
背景技术
热镀锌也称热浸镀锌,是钢铁构件浸入熔融的锌液中获得金属覆盖层的一种方法。近年来随着高压输电、交通、通讯事业的高速发展,对钢铁构件的防护要求越来越高,热镀锌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
目前,带钢热镀锌工艺大致分为开卷、清洗、退火、冷却、热镀、喷雾、平整、钝化、收卷等工序。上述工序中,要求退火处理后的带钢进行风冷均热降温至一定温度后,才能进入锌锅进行热镀。而由于锌锅多采用沉没辊式结构,这就要求冷却段的出口以及喷雾段的入口均位于锌锅的上方,因此需要在冷却段的出口处设置转向室,以将钢板进行弯折导向,从而适应锌锅热镀的工艺需求。
正常情况下转向室内转向辊中部会由于带钢传递的热量而受热膨胀,进而产生一定的凸度对带钢的中部施加一个张力,确保带钢不会跑偏。但是,在停机后转向室内转向辊会冷却收缩,不能对带钢提供足够的张力,若转向辊达到足够的膨胀温度时需要很长一段开机时间,而对生产效率造成较大影响。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热镀锌带钢生产用炉尾转向室,通过增加辐射管对转向辊进行升温,减少开机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热镀锌带钢生产用炉尾转向室,其关键在于:包括转向室本体与安装于转向室本体内的转向辊,在所述转向室本体的两侧还分别固定有第一加热机构与第二加热机构,且所述第一加热机构与第二加热机构的发热区均朝向转向辊设置,所述第一加热机构与第二加热机构的轴心线与所述转向辊的轴心线平行。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热机构与第二加热机构分设于所述转向室本体的两个对角,从而具有更好的传热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热机构位于所述转向室本体进料口的下侧,所述第二加热机构位于所述转向室本体出料口的上侧。
上述设置方式,使得转向辊的受热效果更好,从而能让生产线更快地投入生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热机构与第二加热机构的发热区的长度与所述转向辊的长度相适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热机构和第二加热机构的两端伸出所述转向室本体的侧壁并与其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加热机构和第二加热机构的端部罩设有防护架,所述防护架上设置有防护网。
设置的防护架与防护网,可有效避免第一加热机构和第二加热机构的端部的电缆接头引发的触电危险。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热机构与第二加热机构均采用电热辐射管,以便于对加热温度、加热时间进行控制。
进一步的,所述转向辊的两端穿设于所述转向室本体的侧壁上,并通过安装座与转向室本体的侧壁固定连接,以增强转向辊的安装结构强度。
本发明的显著效果是:结构简单,实用方便,通过在转向室本体的对角设置两根电热辐射管,对转向辊进行加热,使得转向辊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受热膨胀发生形变,形成凸度对带钢产生更大的张力,防止带钢跑偏,从而大大缩短了开机时间,将之前的2小时左右缩短至了20分钟,有效地加快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开机成本。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万达薄板有限公司,未经重庆万达薄板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4116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组合导轮结构
- 下一篇:一种提高风电齿轮气体渗碳效率的激光冲击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