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旋流流入控制器在审
| 申请号: | 201810538577.6 | 申请日: | 2018-05-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163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30 |
| 发明(设计)人: | 李海涛;张楠;刘义刚;崔小江;刘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石油大学 |
| 主分类号: | E21B43/12 | 分类号: | E21B43/12;E21B34/0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105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流入控制器 旋流腔室 旋流体 流体 旋流 非均质油藏 流动限制 流体粘度 入流通道 注入水 油井 底水 阀盖 切向 无水 加长 采油 能耗 降水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旋流流入控制器。装置主要由旋流体(1)和阀盖(2)两个部件组成。旋流体(1)设有切向入流通道(111)和(121),及旋流腔室(10)。本发明利用不同流体粘度不同,使得流体在旋流腔室能耗不同的特点,实现对特定流体的流动限制。其有益效果是:对于非均质油藏见水过早问题,该装置能够有效减缓边水、底水和注入水突破速度,加长无水采油期;同时对已见水油井具有稳油降水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田井下完井管柱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颖的油井自动流入控制阀。
背景技术
对于油田开发油藏非均质性是必然存在的,沿井眼轨迹方向渗透率分布不均匀或跟趾效应导致油井过早见水,严重影响着油井的生产。大大缩短了油井无水采油期,同时也降低了采收率。
针对该问题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其中包括油藏方面的设计方法隔板法(油藏中打入隔板)和分段开采,以及井下工具设计方法中心管、ICD、ICV和AICD。井下工具设计方法目的就是增加某一完井段位置流体的过流阻力,从而限制该位置的产液量。其中前三者对流体无识别性,最后一种方法对流体具有一定识别性,达到了稳油降水的目的。
中心管、ICD和ICV对流体无识别性,中心管和ICD完井后将无法进行调节,ICV可以通过地面控制进行调节,但无论调节与否都对流体没有识别性,对油气水都有一定的阻力作用。AICD实现了对流体的识别能力,能够增大对水或气流动阻碍,降低对原油流动阻碍。AICD的设计分为含运动部件和不含运动部件两种形式。由于井下流动复杂不仅仅是液液两相流动,同时也存在固液两相流动。固体的存在对运动部件以及小流道AICD工作性能具有很大的影响。
针对以上现象,需要设计了一种不含运动部件,能识别流体并且结构简单的大流道控水工具,降低控水阀故障问题带来的控水失效问题,起到长期有效的稳油降水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克服固体对AICD性能的影响,解决现有AICD失效以及油井含水率高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满足更高环境要求的新颖的流入控制工具。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旋流流入控制器,该控制器通过螺纹的形式连接到生产管柱上。本流入控制器的特征包含旋流体1和阀盖2两部分。旋流体1底端通过螺纹安装在生产管柱上,上端通过螺纹与阀盖2相连。
阀盖2上包含两个入口,其中一个为入口21,其与旋流体1上入口11相连接。
旋流体1还包含切向入流通道111和121、旋流腔室10以及流入控制工具出口13。
切向入流通道111和121设计方法采用渐近方式,一端分别与入口11和12相连通,另一端与旋流腔室10边缘相切;切向入流通道111与121呈轴对称分布,且其截面形状为圆形或矩形。
旋流腔室10采用漏斗设计,下端与出口13相连;旋流腔室10也可以是阶梯式或者渐缩螺旋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装置的正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内部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4是旋流流入控制器的另一个构造示意图。
以上附图各标记说明:
1、旋流体;2、阀盖;10、旋流腔室;11、入口一;12、入口二;13、出口;21、阀盖入口;111、切向入流通道;121、切向入流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旋流流入控制器,它由旋流体1和阀盖2两部分组成。旋流体1和阀盖2通过螺纹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石油大学,未经西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3857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阀板式边冲边下充填工具
- 下一篇:一种采油用内源微生物群落调控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