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峰谷用电计量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523943.0 | 申请日: | 2018-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831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9 |
发明(设计)人: | 熊周督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脉联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00 | 分类号: | H02J3/00;H02J3/28;H02J3/38 |
代理公司: | 深圳英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71 | 代理人: | 林俊远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布式电源 用户用电量 计量 用电量 低谷用电量 高峰用电量 峰谷用电 用电负荷 电价 用户电能表 供电 供电线路 计量类型 监控用户 接入用户 区域用户 外部电网 外部供电 总负荷 充电 灵活 | ||
一种新型峰谷用电计量方法,该方法包括监控用户用电量的负荷值,并设定用电负荷基准值;根据用户用电量的总负荷值和用电负荷基准值,确定用户所用电量为高峰用电量、平段用电量或低谷用电量的三种计量类型;所述用户用电量为低谷用电量时,启动分布式电源连接外部电网,对分布式电源进行充电;所述用户用电量为高峰用电量时,将分布式电源接入用户供电线路,由分布式电源装置向全体或部分用户供电;启用分布式电源向用户供电时,所述用户电能表切换至外部供电计量值,其电价为设定计量电价。使区域用户的用电更为灵活,提高用电的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供用电计量控制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峰谷用电计量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发电厂发电都是全天候持续发电,发电厂的发电能力是固定不变的,但用户端的用电量却时常发生变化,存在用电高峰、低谷、非峰谷(平段)的不同情况。在用电高峰时,发出的电量满足不了负荷需求;用电低谷时,多余的电量又用不完,造成了浪费。为了实现系统内电力供需的平衡,促进用户的计划用电和节约用电,充分发挥价格的经济杠杆作用,可实行峰谷电价制。因为在负荷低谷区,发电和供电设备均不能满负荷运行,为此,可给低谷时用电的用户以价格上的优惠,以鼓励用户在低谷时用电。实行峰谷电价制度能充分发挥价格的经济杠杆作用,调动用户削峰填谷、均衡用电的积极性,峰谷电价的应用,缓和了电力供需矛盾,提高了电网负荷率和设备利用率,达到控制高峰负荷、充分利用电网低谷电量,充分挖掘发、供电设备的潜力,全面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的目的;同时也达到了成本合理分摊的目的。然而,实行峰谷电价必须具备一种计量手,否则将无从考核。目前采取的计量方法是分时段计量方法,即每天划分为高峰、平段、低谷三个时段,各供电公司可按该原则,根据各自季节和峰谷负荷出现的时间不同,具体的划定各个时段,并制定高中低三种电价。
分时段计量方法虽然可以调节电力系统内供需平衡,但是时段划分的界限难以精准,只是凭借常规规律制定,并不能体现用户端负载的实际动态变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峰谷用电计量方法,使用电更为灵活,提高用电的效率。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新型峰谷用电计量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
监控用户用电量的负荷值,并设定用电负荷基准值;
根据用户用电量的总负荷值和用电负荷基准值,确定用户所用电量为高峰用电量、平段用电量或低谷用电量的三种计量类型;
所述用户用电量为低谷用电量时,启动分布式电源连接外部电网,对分布式电源进行充电;
所述用户用电量为高峰用电量时,将分布式电源接入用户供电线路,由分布式电源装置向全体或部分用户供电;
启用分布式电源向用户供电时,所述用户电能表切换至外部供电计量值,其电价为设定计量电价。
由以上说明得知,本发明确实具有如下的优点:
本发明的一种新型峰谷用电计量方法,通过PCS控制装置对电能表的信号采集,对用电网络的控制,利用实际用户用电量的总负荷值与用电负荷基准值的比较,超出第一设定范围为高峰段计量,低于第二设定范围为低谷段计量,其余为平段计量;而且通过分布式电源的组合供电,实现在高峰用电时分布式电源启动供电,在低峰用电时分布式电源充电的模式,实现削峰填谷,达到供电系统自动平衡功能,避免外部电网用电高峰时限电等问题的影响;也可以通过用电低谷时充电,用于高峰用电时段供电来减少用电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新型峰谷用电计量方法的示意框图;
图2为本发明的新型峰谷用电计量方法较佳实施例中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脉联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脉联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2394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