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阻燃抗紫外尼龙织物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523769.X | 申请日: | 2018-05-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551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1 |
| 发明(设计)人: | 关晋平;匡小慧;梁慕媛;唐人成;陈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 主分类号: | D06M13/513 | 分类号: | D06M13/513;D06M13/288;D06M13/368;D06M101/34 |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中南伟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7 | 代理人: | 杨慧林 |
| 地址: | 215131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阻燃 紫外 尼龙 织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阻燃抗紫外尼龙织物的制备方法:将表面洁净的尼龙织物浸渍于多巴胺水溶液中,得到多巴胺改性尼龙织物;然后将多巴胺改性尼龙织物浸渍于带氨基或巯基的硅烷偶联剂溶液中,烘干后得到硅烷偶联剂修饰的改性尼龙织物;最后采用带羧基的含磷阻燃剂溶液浸轧整理硅烷偶联剂修饰的改性尼龙织物。本发明还要求保护采用上述方法所制备的阻燃抗紫外尼龙织物,织物中磷元素的含量≥2.0wt%,氮元素的含量≥8.6wt%,硅元素的含量≥2.4wt%,硫元素的含量≥0wt%。本发明制备方法简便易行,对设备要求低,原料环保,最终制备的织物具有优良的阻燃性能和抗紫外性能,首次熔滴出现的时间≥23.1s,UPF值≥200。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织品功能整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阻燃抗紫外尼龙织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尼龙纤维(锦纶)作为一种合成纤维,具有质轻、易洗快干、不怕霉蛀、强度高和耐酸碱等优点,其在纺织领域应用广泛。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纺织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尼龙纤维作为热塑性纤维,由于其熔点低于着火点,在燃烧的过程中,极易收缩,并产生大量的熔滴,带有火焰的熔滴不但可能会灼伤皮肤,还可能会点燃其他易燃物质使得火焰迅速蔓延,引发火灾,从而导致大量人力财力的损失。因此,对尼龙织物进行阻燃处理极其重要。
目前,尼龙阻燃主要采取两种方法,其一是通过添加阻燃剂共混,另一种是采用后整理方法。例如专利CN 201510585602.2公开了一种高效阻燃锦纶丝的制备,采用的是添加阻燃剂共混法,添加了纳米粒子、含磷物质、金属无机物等,熔融纺丝,在保证阻燃性的同时还能提高织物的耐磨性能。但上述方法只能运用于纺织品的制备过程中,无法应用于已经成型的尼龙织物。
对于已经成型的尼龙织物,通常会采用后整理的方法,例如专利CN201610996131.9公开了一种用于锦纶织物的阻燃与拒水整理剂的制备,主要采用烯丙基卤对四溴双酚S进行改性,将得到的带有双键的阻燃单体再与含氟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进行共聚反应,制备了具有阻燃与拒水功能的整理剂,赋予锦纶织物阻燃性和拒水性,同时该整理剂在焙烘过程中能够与锦纶织物发生交联作用从而也提高了其耐水洗性。
后整理的方法具有工艺简单和易操作等优点,但由于尼龙织物表面反应性基团较少,并且阻燃剂难以渗入织物的内部,使得阻燃效果不佳。此外,通常单一阻燃功能的纺织品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制备多功能纺织品是一种趋势。而目前由于大气层中臭氧空洞的出现,紫外线辐射导致的皮肤癌发病率剧增,人们对于抗紫外功能的纺织品的具有一定的需求。
紫外吸收剂对纤维素纤维、蛋白质纤维和聚酯纤维的抗紫外整理已较多出现,但在尼龙织物中的应用则鲜见报道。唐慧等人采用反应型(UV-I(二氯均三嗪活性基)、UV-II(乙烯砜/一氯均三嗪活性基))和非反应型(UV-III(苯并三唑类))紫外吸收剂对尼龙织物进行紫外线防护整理,在一定条件下,整理后织物的UPF值为10~40;姜洪武采用黄连色素对锦纶织物进行染色及功能整理,结果表明,黄连色素染色锦纶的适宜条件为pH=9、温度50℃,染色锦纶织物显示出较好的紫外线防护性能及抗菌性能,UPF值能达到40。以上采用后整理方式获得的功能性尼龙织物具有一定的抗紫外效果,但同时具有抗紫外和阻燃功能性的尼龙织物的制备鲜有报道。
因此,研究一种具有优良的阻燃性能和抗紫外性能的阻燃抗紫外尼龙织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后整理得到的尼龙织物阻燃和抗紫外效果不佳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阻燃抗紫外尼龙织物及其制备方法,其制备方法简便易行,对设备要求低,原料环保,最终制备的织物具有优良的阻燃性能和抗紫外性能,首次熔滴出现的时间≥23.1s,UPF值≥200。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阻燃抗紫外尼龙织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2376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保健纱浆纱助剂
- 下一篇:电化学聚合改性表面处理碳纤维的方法及碳纤维复合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