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光热和光动力协同治疗能力且可有效杀伤肿瘤细胞的金棒-钛酸钡核壳纳米材料及制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519711.8 | 申请日: | 2018-05-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195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6 |
| 发明(设计)人: | 张海元;常赟;程岩;孙秀娟;冯艳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61K41/00 | 分类号: | A61K41/00;A61K9/51;A61K47/02;A61P35/00 |
| 代理公司: | 长春众邦菁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2214 | 代理人: | 张伟 |
| 地址: | 130022 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光热 动力 协同 治疗 能力 有效 杀伤 肿瘤 细胞 钛酸钡 纳米 材料 制法 | ||
1.一种具有光热和光动力协同治疗能力且可有效杀伤肿瘤细胞的金棒-钛酸钡核壳纳米材料,其特征在于,其中:金棒的长度为32.2-39.0纳米、宽度为7.9-12.5纳米、长径比为3.49;钛酸钡壳层的厚度为4.84-11.84纳米;
所述金棒和所述钛酸钡的质量比为1:0.1-0.5;
所述金棒-钛酸钡核壳纳米材料采用以下制法得到:
步骤1、合成等离子体吸收峰位置在780nm处的金棒;
步骤2、室温条件下合成金棒-无定型钛酸钡壳层核壳纳米颗粒;
步骤3、150摄氏度下加热金棒-无定型钛酸钡壳层核壳纳米颗粒产生金棒-晶型钛酸钡壳层核壳纳米颗粒;
步骤4、金棒-晶型钛酸钡核壳结构纳米颗粒在离心条件下洗涤后重新分散在水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光热和光动力协同治疗能力且可有效杀伤肿瘤细胞的金棒-钛酸钡核壳纳米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金棒和所述钛酸钡的质量比为1:0.3。
3.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光热和光动力协同治疗能力且可有效杀伤肿瘤细胞的金棒-钛酸钡核壳纳米材料的制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合成等离子体吸收峰位置在780nm处的金棒;
步骤2、室温条件下合成金棒-无定型钛酸钡壳层核壳纳米颗粒;
步骤3、150摄氏度下加热金棒-无定型钛酸钡壳层核壳纳米颗粒产生金棒-晶型钛酸钡壳层核壳纳米颗粒;
步骤4、金棒-晶型钛酸钡核壳结构纳米颗粒在离心条件下洗涤后重新分散在水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光热和光动力协同治疗能力且可有效杀伤肿瘤细胞的金棒-钛酸钡核壳纳米材料的制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具体为:
步骤1-1:金种子合成
将5毫升0.2摩尔/升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与5毫升0.5毫摩尔/升氯金酸溶液混合搅拌2分钟,加入0.6毫升0.01摩尔/升硼氢化钠溶液剧烈搅拌2分钟,然后在 30摄氏度下静置30分钟,得到金种子溶液;
步骤1-2:金纳米棒合成
向5毫升0.2摩尔/升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溶液中加入0.2-0.4毫升4毫摩尔/升硝酸银溶液,然后加入5毫升1毫摩尔/升氯金酸溶液缓慢搅拌5分钟,加入70微升78.8毫摩尔/升抗坏血酸溶液,剧烈搅拌30秒,最后加入12微升0.553微克/毫升步骤1-1制备的金种子溶液剧烈搅拌30秒,然后在 30摄氏度条件下静置生长12小时,得到金纳米棒溶液。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光热和光动力协同治疗能力且可有效杀伤肿瘤细胞的金棒-钛酸钡核壳纳米材料的制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具体为:
将步骤1合成的金纳米棒溶液在8000转/分钟的条件下离心,然后用水重新分散,再在8000转/分钟的条件下离心洗涤2次,最后重新分散在5毫升水中;10毫升0.1毫克/毫升相对分子质量为2000的聚乙二醇溶液中加入1毫升1毫摩尔/升重新分散的金纳米棒溶液,缓慢搅拌2小时,再向溶液中同时加入0.1-0.3毫升0.05-0.1摩尔/升乙酸钡溶液和0.1毫升0.1摩尔/升钛酸正丁酯溶液,然后将上述溶液在氮气气氛中缓慢搅拌10-14小时,得到金棒-无定型钛酸钡壳层核壳纳米颗粒溶液。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光热和光动力协同治疗能力且可有效杀伤肿瘤细胞的金棒-钛酸钡核壳纳米材料的制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具体为:
将金棒-无定型钛酸钡核壳纳米颗粒溶液在6000转/分钟条件下离心5分钟,然后重新分散在10毫升水中,再向溶液中加入0.5毫升1毫克/毫升的聚乙烯吡咯烷酮混匀,将上述混合溶液转移到25毫升的反应釜中,封口,在烘箱中150摄氏度反应12小时,得到金棒-晶型钛酸钡壳层核壳纳米颗粒。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光热和光动力协同治疗能力且可有效杀伤肿瘤细胞的金棒-钛酸钡核壳纳米材料的制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具体为:
将步骤3中的反应液在5500转/分钟的离心条件下用水洗涤三遍然后重新分散在水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19711.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