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氨化改性小麦秸秆吸附剂的制备及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810515564.7 | 申请日: | 2018-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545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6 |
发明(设计)人: | 解宇峰;龙涛;李志琳;何斐;邓绍坡;祝欣;陈樯;王磊;石佳奇;应蓉蓉;程德义;张德锦 | 申请(专利权)人: |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J20/22 | 分类号: | B01J20/22;C02F1/28;C02F101/20 |
代理公司: | 南京钟山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52 | 代理人: | 戴朝荣 |
地址: | 210042***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小麦秸秆 吸附剂 改性 氨化 二次污染 制备 密封 取出 应用 废弃物利用 恒温培养箱 尿素溶液 吸附能力 吸附容量 吸附效率 粉碎机 烘箱烘 水洗净 自封袋 镉废水 放入 恒重 目筛 离子 喷洒 备用 焚烧 环境保护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氨化改性小麦秸秆吸附剂的制备及应用,将小麦秸秆用去离子水洗净后,放到烘箱烘至恒重,取出,用粉碎机将小麦秸秆粉碎,过18目筛备用;将5%的尿素溶液均匀的喷洒在一定量粉碎后的小麦秸秆上,搅拌均匀,用自封袋密封;将密封好的小麦秸秆放入恒温培养箱中40℃培养,培养2天后取出,即得到氨化改性小麦秸秆吸附剂。将氨化后的改性小麦秸秆吸附剂应用于镉废水处理中,吸附容量大,吸附能力强,吸附效率高;处理后吸附剂稳定,不会造成二次污染;该改性方法简单、经济适用,可适用于大规模生产并实现了废弃物利用,避免了小麦秸秆焚烧造成的二次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含镉废水吸附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氨化改性小麦秸秆吸附剂的制备及应用。
背景技术
镉是炼锌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可用在电池制造业、染料制造业及塑胶稳定剂生产,所以这些行业及铅锌矿的开采及冶炼、有色金属采选和冶炼、镉化合物工业、电镀等行业过程中产生的含镉的废气、废水、废渣均可通过不同途径进入水体,致使水体中镉浓度增加,在危害水生生物的同时,也严重威胁着周围人的生命健康。金属镉的毒性较强,其在水体中浓度达到0.001-0.01mg/L之间时,即可发挥毒性,对生物体产生毒害作用。镉可以引起咳嗽﹑胸闷﹑头晕﹑全身酸痛﹑呼吸衰竭肾功能衰减等急性和慢性症状,并且由于镉半衰期长、不能生物降解等特点,极易在人体内蓄积,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含镉离子废水的治理问题,亟待解决。对人类健康造成损害的重金属绝大多数来自于工矿企业生产经营中所排放的废水,处理这些重金属废水的传统方法主要有:化学沉淀法、吸附法、电化学法、膜处理法等,但这些方法存在能耗高、处理费用高、二次污染、处理效率低等缺点,而生物吸附法由于具有廉价、高效、稳定和对不同重金属离子良好的选择性等特点,被认为是具有良好前景的替代方法。
我国是农业大国,每年可产生大量的农林废弃物。农林废弃物是农、林业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副产品,其主要成分就是农林业的生物质,所以农林废弃物来源广泛,加之价格低廉、可再生,天然的或者经过简单改性的农林废弃物对重金属离子有良好吸附性能。在资源紧张的当今社会,利用各种农林废弃物作材料制备吸附剂,对水体中重金属污染进行处理,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小麦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每年会产生大量的小麦秸秆等生物质废弃物。利用其作为吸附剂的主要优势是:结构孔隙度高,比表面积大,容易对镉金属离子产生物理吸附作用;此外,小麦秸秆主要由纤维素和木质素以及少量半纤维素组成,这些成分含有羧基、羟基、碳酰基、多糖和氨基等各种功能团,这些官能团对重金属离子具有很强的亲和力。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氨化改性小麦秸秆吸附剂的制备及应用,克服吸附效率低的缺陷。该吸附剂成本低、吸附处理效率高。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氨化改性小麦秸秆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小麦秸秆用去离子水洗净后,放到烘箱烘至恒重,取出,用粉碎机将小麦秸秆粉碎,过18目筛备用;
(2)将5%的尿素溶液均匀的喷洒在一定量粉碎后的小麦秸秆上,搅拌均匀,用自封袋密封;(3)将密封好的小麦秸秆放入恒温培养箱中40℃培养,培养2天后取出,即得到氨化改性小麦秸秆吸附剂。
本发明还公布所述的氨化改性小麦秸秆吸附在吸附去除镉离子中应用。
向高浓度镉离子溶液中分别投加一定量的改性吸附剂,吸附剂投加量为0.01-1g,镉离子溶液pH为2-9。置于200r/min恒温振荡器中,于温度5-45℃下进行24h吸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未经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1556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