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异种金属界面实现强冶金结合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07752.5 | 申请日: | 2018-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170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03 |
发明(设计)人: | 刘雪峰;石章智;白于良;张丹丹;王浩;杨智研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21B1/38 | 分类号: | B21B1/38;B21B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广友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11237 | 代理人: | 张仲波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属 界面 实现 冶金 结合 制备 方法 | ||
一种异种金属界面实现强冶金结合的制备方法,属于异种金属复合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其特征是,充分发挥现有热轧复合法和冷轧复合法的各自优点,克服其不足,将打磨处理、层叠、室温轧制、短时加热与高温轧制等工序相结合,通过对异种金属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各工序的时间和温度等进行协调控制,获得界面实现强冶金结合的高性能异种金属复合材料。本发明的优点是,工艺简单、能耗低、周期短、设备投入少、成本低、效率高,仅利用现有的打磨设备、加热炉和轧机(一台轧机或任意布置的两台轧机)等即可实现异种金属界面的强冶金结合,比现有热轧复合法和冷轧复合法制备的异种金属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强度提高20%~50%以上,获得的高性能异种金属复合材料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异种金属复合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异种金属界面实现强冶金结合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通过异种金属的组合,充分发挥各组元金属的优势,获得单一金属所不具备的优异综合性能,发展高性能异种金属复合材料,是新材料前沿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要发展趋势之一。
目前异种金属界面的结合方式主要包括冶金结合和机械结合两大类。冶金结合是指异种金属的界面间通过原子相互扩散而形成的结合,机械结合是指异种金属的界面间通过凸凹不平表面的互相啮合而形成的结合。异种金属界面形成冶金结合后,不仅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而且还具有良好的工艺性能,能够进行各种冷、热压力加工成型以及焊接和机械加工等,性能极大地优于界面为机械结合的异种金属。
异种金属界面的冶金结合越牢固,其性能就越优异,相关的异种金属复合材料的应用范围就越广泛。轧制是目前规模化制备异种金属复合材料的最常用方法,主要包括热轧复合法和冷轧复合法。
热轧复合法是指在高温下对异种金属进行轧制复合成形的方法。热轧复合时,在高温高压力的同时作用下,能使异种金属界面处的原子快速发生扩散,有效地实现异种金属界面间的冶金结合。但是,由于一般热轧复合时所用组合板坯的厚度较大,热轧复合前的加热温度高(一般为金属坯料的1.4倍再结晶温度以上)、加热时间长(一般是5~20小时,甚至更长),不仅能耗大、周期长,而且当对铝、钛等活性高的金属进行热轧复合成形时,易在异种金属界面处快速生成脆性金属间化合物,导致异种金属界面的冶金结合质量变差,界面结合强度较弱,使得热轧复合法制备异种金属复合材料的种类偏少,应用领域受限。
冷轧复合法通常是指在室温下对异种金属进行轧制复合成形的方法。冷轧复合时,只需对金属坯料待复合表面进行打磨等处理即可进行异种金属的轧制复合成形,无需真空焊接等金属坯料前处理工艺措施,金属组合的自由度大,适应面广。但是,冷轧复合时,异种金属的界面几乎没有扩散效果,要达到完全冶金结合很困难。因此,往往在冷轧复合后施以长时间(一般是10小时左右,甚至更长)高温扩散热处理,以便异种金属界面处发生原子扩散实现界面的冶金结合;长时间扩散热处理工序的存在不仅能耗大、周期长,而且易使异种金属界面生成脆性金属间化合物,导致异种金属界面的冶金结合程度较弱,界面结合强度不高,严重影响了冷轧复合法制备异种金属复合材料的开发和应用。
因此,开发一种使得异种金属的界面间能够实现非常牢固的冶金结合(称作“强冶金结合”)的制备方法,加快高性能异种金属复合材料的研制开发和应用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充分发挥异种金属复合材料现有热轧复合法和冷轧复合法的各自优点,克服其不足,将二者有机结合,通过对异种金属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各工序的时间和温度等进行协调控制,实现异种金属界面的强冶金结合,开发一种异种金属界面实现强冶金结合的制备方法,解决目前热轧复合法或冷轧复合法制备的异种金属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质量难以满足更高使用要求等问题,获得异种金属界面实现强冶金结合的高性能异种金属复合材料。
一种异种金属界面实现强冶金结合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方案如下:
1.在0.1~10分钟内平行于金属板坯长度方向对表面清洁的金属板坯待复合表面进行室温机械打磨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0775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