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处理废烟气脱硝催化剂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503746.2 | 申请日: | 2018-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278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03 |
发明(设计)人: | 何发泉;王宝东;刘子林;马少丹;肖永丰;林德海;马静;马子然;孙琦;李永龙;徐文强;孙永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22B7/00 | 分类号: | C22B7/00;C22B34/22 |
代理公司: | 11283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依云;乔雪微<国际申请>=<国际公布> |
地址: | 10001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脱硝催化剂 废烟气 超声处理 无害化处理 超声辅助 超声频率 二次污染 固液分离 碱溶液 碱液 | ||
本发明涉及废烟气脱硝催化剂处理领域,公开了一种处理废烟气脱硝催化剂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废烟气脱硝催化剂置于含碱溶液中进行超声处理,并将超声处理后的物料进行固液分离,所述超声处理的超声频率为28‑120Hz。本发明通过超声辅助碱液无害化处理废烟气脱硝催化剂,该方法操作简单(流程短、成本低、二次污染小等),具有实际推广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烟气脱硝催化剂处理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处理废烟气脱硝催化剂的方法。
背景技术
SCR脱硝催化剂(钒钛系催化剂)主要用于脱除火电厂烟气中的氮氧化物,火电装机容量大,需要大量这种催化剂。SCR脱硝催化剂一般寿命为3-5年,每年都有大量的废催化剂产生,举例来说,我国现有SCR脱硝设施对催化剂的总需求量约为5.5万m3,催化剂寿命一般为3年,到期需要更换;就目前使用最多的蜂窝式SCR脱硝催化剂而言,通常采用“2+1”的安装方式,即先安装2层催化剂,使用3年后,在装第3层;3层一起使用4至5年后,开始更换第一层,过2-3年后,更换第2层,再过2-3年,更换第3层,这样循环进行;据此推算,从2018年开始,我国每年产生3.8万吨SCR废催化剂。而如此大量的废脱硝催化剂属于危废物质,其中主要含有五氧化二钒、三氧化钨和氧化钛等,这些物质中五氧化二钒有毒,如果不经过合适处理,就会对人和环境造成很大影响。传统的无害化处理方法一般采用高浓度的强酸或强碱类,这样会导致产生废液多,不易处理而引起二次污染。
CN104609753A公开了一种废烟气脱硝催化剂无害化处理工艺,包括主工艺流程、废水处理流程和污泥处理流程,通过拆解、清洗分离、粉碎研磨、混合成型,废水深度处理和回用,清洗出的泥饼进行稳定固化等工艺步骤将废脱硝催化剂从危险固体废物处置成对环境没有影响的综合利用产品。但是,该方法工艺流程长,二次污染大,且钒的浸出率仍有待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存在钒浸出条件要求高、污染大、浸出率较低的问题,提供一种处理废烟气脱硝催化剂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处理废烟气脱硝催化剂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废烟气脱硝催化剂置于含碱溶液中进行超声处理,并将超声处理后的物料进行固液分离,所述超声处理的超声频率为28-120Hz。
本发明通过超声辅助碱液无害化处理废烟气脱硝催化剂,该方法操作简单(流程短、成本低、二次污染小等),具有实际推广意义。
而且,在优选实施方式中,本发明使用了较低浓度的含碱溶液,但仍能够获得较高钒浸出率,因此,相比于高浓度的强碱处理方法,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产生的废水中的盐浓度低,废液更易处理。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文中所披露的范围的端点和任何值都不限于该精确的范围或值,这些范围或值应当理解为包含接近这些范围或值的值。对于数值范围来说,各个范围的端点值之间、各个范围的端点值和单独的点值之间,以及单独的点值之间可以彼此组合而得到一个或多个新的数值范围,这些数值范围应被视为在本文中具体公开。
本发明提供的处理废烟气脱硝催化剂的方法包括将废烟气脱硝催化剂置于含碱溶液中进行超声处理,并将超声处理后的物料进行固液分离,所述超声处理的超声频率为28-120Hz,优选为40-80Hz。
根据本发明,所述含碱溶液中的碱的含量可以为常规的选择,例如可以为0.2-10wt%,优选为3-8wt%。
根据本发明,所述含碱溶液含有碱(溶于水后使体系呈碱性的物质)作为溶质,所述碱可以为本领域常见的各种无机碱,优选为阳离子是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碱,优选情况下,所述含碱溶液中的碱为碳酸钠、碳酸钾、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发明,对含碱溶液的用量没有特别的要求,只要能够浸没废烟气脱硝催化剂即可,一般地,相对于每千克的废烟气脱硝催化剂,所述含碱溶液的用量为2000-10000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未经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0374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