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力系统冷却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502186.9 | 申请日: | 2018-05-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295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5 |
| 发明(设计)人: | 莫凡;黄新志;黄绪震;梁东伟;杨毅骁;栾智存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H57/04 | 分类号: | F16H57/04 |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黄晓庆 |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 系统 冷却 装置 | ||
一种动力系统冷却装置,包括第一油泵、主压力调节阀、冷却流量控制装置以及第二油泵;第一油泵的输出端与主压力调节阀的输入端、主压力调节阀的反馈端以及执行器连接端口连接;主压力调节阀的冷却输出端与冷却流量控制装置的输入端连接,回油输出端与油回收装置连接端口连接;冷却流量控制装置的输出端、第二油泵的输出端与油冷却器接口的输入端连接;冷却流量控制装置控制通过冷却流量控制装置的流量大小;油冷却器接口的输出端与电机冷却通道连接。在分别使用第一油泵或第二油泵时,上述装置均可以满足电机普通工况(以持续功率/额定功率输出)的冷却需求;两个油泵同时使用时,可以满足电机以峰值功率输出的冷却要求。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油冷却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动力系统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市场法规对油耗的要求日益提高,混合动力车型越来越多的在市场出现,并且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成为主流节能技术。在混合动力技术中,混合动力变速器占据核心位置,目前的主流技术分为单电机型式和双电机型式。其中,由于双电机驱动模式多,工况复杂,对冷却流量的控制需求也同样变得复杂起来。油冷方式集成度高,并且可以兼顾模式切换及档位切换的执行功能,双电机型式多采用油冷方式。
现有的采用双油泵驱动方式的油冷却方案中,流量可控性不足。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双油泵驱动的油冷却装置流量可控性不足的问题,提供一种动力系统冷却装置。
一种动力系统冷却装置,包括:
第一油泵、主压力调节阀、冷却流量控制装置以及第二油泵;
所述第一油泵的输出端与所述主压力调节阀的输入端、所述主压力调节阀的反馈端以及执行器连接端口连接;所述主压力调节阀的冷却输出端与所述冷却流量控制装置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主压力调节阀的回油输出端与油回收装置连接端口连接;所述冷却流量控制装置的输出端、所述第二油泵的输出端与油冷却器接口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冷却流量控制装置控制通过冷却流量控制装置的流量大小;所述油冷却器接口的输出端与电机冷却通道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连接在所述油冷却器接口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机冷却通道之间的冷却流量分配阀;所述电机冷却通道包括第一电机冷却通道、第二电机冷却通道;
所述冷却流量分配阀的输入端与所述油冷却器接口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冷却流量分配阀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电机冷却通道,所述冷却流量分配阀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二电机冷却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流量控制装置包括冷却流量阀和节流口;
所述冷却流量阀的输入端与所述主压力调节阀的冷却流量输出端连接;所述冷却流量阀的第一反馈端与所述节流口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冷却流量阀的输出端与所述冷却流量阀的第二反馈端、所述节流口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节流口的第一端还与油冷却器接口的输入端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二油泵与所述油冷却器接口之间的单向阀;
所述单向阀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油泵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单向阀的输出端与所述冷却流量控制装置的输出端、所述油冷却器接口的输入端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连接在所述主压力控制阀与所述执行器连接端口之间的先导电磁阀;
所述先导电磁阀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油泵的输出端连接,或者所述先导电磁阀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油泵之间通过滑阀连接;
所述先导电磁阀的输出端与所述主压力调节阀的控制端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过滤器;
所述过滤器连接在所述油冷却器接口的输出端与所述冷却流量分配阀的输入端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0218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轮边减速器端面密封结构
- 下一篇:一种清花机的自动润滑机构





